先说一说“智无双”的任文公,为什么没有成为西汉末年的“诸葛亮”
任文公是谁?此人智慧天下无双,生逢乱世,本可大有作为,却又寂寂无名。说他寂寂无名吧,他又是《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排名第一的大佬。《后汉书》是第一本单独给方术立传的正史,所以也可以说任文公是中国正史中方术列传排名第一的人。
而且任文公排名第一靠的是智慧,而不是像排在他后面的左慈之类靠法术。可以说,任文公差一点就成了西汉末年的“诸葛亮”。
提起诸葛亮,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简直就是智慧的化身,所以鲁迅在评《三国演义》的时候说“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三国小说中演义的成分太多,正史《三国志·蜀书》中的诸葛亮是这样的:
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就是说诸葛亮的长项是“治戎”和“理民”,带兵打仗根本不行,虽然成天打仗,但从来没赢过。而且“奇谋为短”,计谋方面恰恰是他的短板、弱项。这说明,诸葛亮的智慧是被《三国演义》无限夸大了,大得都离谱“而近妖”了。
提起任文公,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而他恰恰却是正史中记载,明确被时人认为是“智无双”的奇人、强人、高人!西汉末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的智慧大佬。
那么,这个智慧天下无双的任文公,为什么没有成为西汉末年的“诸葛亮”?反而是东汉末年那个“奇谋为短”的诸葛亮成为了智慧的化身?这其实已经不是二人智慧的较量,而是中国古代社会“明哲保身”和“鞠躬尽瘁”两种理念的较量。
一、任文公其人其事
《后汉书》方术列传中,短短四百来字的“任文公传”,却至少讲了四件事来凸显任文公的智慧。一是说他上知天文,家传的“天官风角秘要”,能够“望风”而知未来之吉凶。曾经跟同事一起去探察临郡太守谋反之事,从自然界的一阵“暴风”就看到了之后要经历的“腥风血雨”,同事们觉得他是瞎关联,结果刀兵起时,“文公得独免”。
任文公,巴郡阆中人也。父文孙,明晓天官风角秘要。文公少修父术,州辟从事。哀帝时,有言越巂太守欲反,刺史大惧,遣文公等五从事检行郡界,潜伺虚实。共止传舍,时,暴风卒至,文公遽趣白诸从事促去,当有逆变来害人者,因起驾速驱。诸从事未能自发,郡果使兵*之,文公独得免。
二是说他下知地理,“以占术驰名”,能够预测未来灾难并提早做出准备。曾经在大旱天的让刺史防备水患,并明确说出有大水的确切日期。刺史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大太阳都懒得理他。他就自己准备大船,到那一天上午,还是大太阳,刺史都笑了。结果中午就下起了大雨,水灾让数千人受害。
后为治中从事。时,天大旱,白刺史曰:“五月一日,当有大水。其变已至,不可防救,宜令吏人豫为其备。”刺史不听,文公独储大船。百姓或闻,颇有为防者。到其日旱烈,文公急命促载,使白刺史,刺史笑之。日将中,天北云起,须臾大雨,至晡时,湔水涌起十余丈,突坏庐舍,所害数千人。文公遂以占术驰名。辟司空掾。平帝即位,称疾归家。
三是说他中晓人事,能够“推数”,知道天下大势,在乱世之中保全家人性命。逃命的本事更是一流,感觉天下要大乱,就提前让家人每天背着百来斤的东西,绕着屋子跑。大家都不理解他这是干什么,结果兵荒马乱一来,他一家老小背着粮食跑得最快,也只有他一家老小幸免于难。
王莽篡后,文公推数,知当大乱,乃课家人负物百斤,环舍趋走,日数十,时人莫知其故。后兵寇并起,其逃亡者少能自脱,惟文公大小负粮捷步,悉得完免。遂奔子公山,十余年不被兵革。
四是说他能够预测生死,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而且知道之后还很平淡,跟子孙后代聚聚餐,吃吃饭,然后就平平静静地走了。这就很厉害了,说明他不仅“知天命”,而且“安天命”“乐天命”,这就是大智慧了,所以当时人说“任文公,智无双”。
公孙述时,蜀武担石折。文公曰:“噫!西州智士死,我乃当之。”自是常会聚子孙,设酒食。后三月果卒。故益部为之语曰:“任文公,智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