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郭沫若写下一篇《甲申三百年祭》,对李自成的兴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与李自成齐名的张献忠却往往被人们忽略。在革命的年代,张献忠被视为农民起义的领袖,是英雄。而现在,人们又开始恢复理性,认为张献忠又是一个屠夫。客观来讲,张献忠也算是明末的一方枭雄了,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就只能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一,流动作战,落入了明朝的天罗地网
1606年,张献忠出生于陕西定边县,和李自成是一年出生。后来因犯法当斩,但是被主将陈洪范放过一马,从此张献忠流落民间。1628年,明朝爆发了王嘉胤、高迎祥等领导的农民起义。
1630年,张献忠加入了王自用的起义军,其部队成为了王自用三十六营中最强劲的一个营,势力不断发展壮大。1633年,张献忠又成为了高迎祥主盟的十三家之一。
农民军一般都处于流动作战中,张献忠也不例外。1634年,张献忠试图入川,攻陷了夔州。这时候重庆的女将秦良玉提兵赶来,张献忠不敢与之交战,选择逃走。随后,秦良玉和马祥麟对张献忠前后夹击,让张献忠败走湖广。
1635年,十三家农民军首领在河南荥阳举行军事会议,决定分兵出击,冲出河南,打破明军的围剿计划。张献忠带领东路主力部队负责东进,向明朝的中都凤阳推进。这一次,张献忠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不到半天就攻陷了凤阳,全歼凤阳的两万守军。这时候,张献忠的本性开始暴露了,他挖了朱元璋的祖坟,破坏了皇陵,将凤阳的富人*得一干二净。
因为分赃不均,李自成和张献忠在凤阳之战后出现了裂痕,为后来农民军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张献忠在凤阳的行为让崇祯皇帝大怒,他调遣重兵追*张献忠。张献忠则忽东忽西,转战各省,让明军顾头不顾尾,最终打破了明军的围剿计划。随后明朝调遣洪承畴进入陕西和农民军作战,张献忠击溃其分支部队,再次转战到了河南。到1636年,张献忠的部队发展到了10万人。
就在1636年,明末农民起义遭到了重大的挫折。这一年,明军将领孙传庭击溃了农民军主力,高迎祥遇伏被捕*。高迎祥被*后,义军联盟解体,各支义军各自为战,缺乏合作。李自成退守陕西,而张献忠则在河南孤军奋战。
1637年,杨嗣昌带领10万明军,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限制义军的流动性,各个击破。此后的两年,义军陷入了危机之中。当年,李自成部被洪承畴、孙传庭击溃,李自成逃到了商洛,隐姓埋名。
张献忠则被迫接受兵部尚书熊文灿的“招抚”,暂时投降明朝。但是张献忠却拒绝改编自己的部队,使得自己的部队保持了独立性。在投降期间,张献忠集草屯粮,打造军器,招兵买马,训练士卒,伺机东山再起。
二,东奔西跑,屡败屡战,多次东山再起正当明末农民起义陷入低潮的时候,清朝军队开始迂回入关侵扰。从1638年开始,清军先后四次从长城一线*入河北、山西和山东等地,给北方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明朝为了对付入关侵扰的清军,被迫将镇压农民军的洪承畴等人北调。1640年,皇太极调集主力进攻松锦,明朝又将关内的13万精锐大军调往了辽西战场。
关内的明朝主力军队调走之后,李自成和张献忠得以死灰复燃。1639年,张献忠在谷城再举义旗,反叛明军。随后,李自成也重整旗鼓,向中原挺进。李自成的部队发展迅速,很快就发展到了数万,占据了河南。张献忠深知无法和李自成争锋,于是避其锋芒,向南方发展。
1639年,张献忠在湖北房县击溃了左良玉、罗岱的军队。崇祯皇帝对这次失败非常生气,他捕*了熊文灿,将左良玉连降三级,改派杨嗣昌督师。杨嗣昌故技重施,再次推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战略。这个政策再次生效,张献忠屡战屡败。
1640年,张献忠在枸坪关被左良玉击败,被迫转入四川。在入川途中,张献忠又遭到郑崇俭和左良玉的夹击,伤亡惨重。随后,张献忠遭到了湖广、四川和陕西三省军队的围剿,陷入了困境。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张献忠贿赂左良玉,用兔死狐悲的道理进行游说。当明军松懈的时候,张献忠立即组织部队向四川方面挺进,打破了三面围剿。
此后的张献忠就在四川转战。1641年,张献忠在开县黄陵城击溃了明军。随后,张献忠又带领部队出川,攻克了襄阳。襄阳的陷落标志着明朝的“四正六隅”计划被完全粉碎,杨嗣昌忧惧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