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子孙后代,北平的雪老舍原文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5-06 20:32:39

老舍的子孙后代,北平的雪老舍原文(1)

梁文蔷(左)与舒济(右)相会在北京老舍纪念馆 摄影/陈德生

  老舍纪念馆,也是老舍在北京的故居,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是一座旧式的四合院。从1950年老舍买下这所住宅,一直到他1966年含冤离世,他的家人都在这里居住,他解放后的全部作品也都是在这里写下的。1999年,经国家批准,这里辟为老舍纪念馆,老舍的大女儿舒济就担任纪念馆馆长。2010年10月22日,这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游客——从美国西雅图来北京探亲的现代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的幼女梁文蔷教授。

  提起老舍和梁实秋,国人大都耳熟能详,那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难以逾越的两座巅峰。他们都出生在北京,在北京度过了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有人说他们是北京籍作家中最负盛名的两位,也并非言过其实。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全译本)等,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典籍和珍品。

然而,大多数人却不知道他们二人还有着深厚的友谊。他们在抗战初期几乎是同时到了重庆北碚,两家毗邻而居,并多有交往。有一次劳军,俩人还合说过相声,老舍逗哏,梁实秋捧哏,那地道纯粹的北京话,生动传神的表演,让观众赞不绝口。重庆北碚现在还有老舍的故居(他自己戏称为“多鼠斋”)和老舍公子积极促成建立的梁实秋的故居“雅舍”纪念馆。惜乎抗战胜利后俩人天各一方,没能再互相联系,但他们之间的那种纯真的友情,已经记录在文字上,镌刻在历史上,恐怕是难以磨灭的了。

  梁文蔷之所以要来看望老舍的家人和参观老舍纪念馆,是因为父亲梁实秋生前多次向她谈及他与老舍的交情和对这位老友的思念。梁实秋先生曾经写了多篇怀念老舍先生的文章,而如今的梁文蔷还保存着抗战时期老舍先生给少年梁文蔷的题字“身体强,学问好,才是最好的公民,文蔷小姐。”这在她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她并没有辜负老舍先生的愿望,以半个多世纪的学习与锻炼来实践先生的鼓励。她虽几次来中国探亲,但终因各种情况而未能与老舍家人联络上,遂引为憾事。今年她再次来京,在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至今已经成为梁文蔷多年网友的高艳华女士的撮合下,她特地抽出时间,专程来看望舒济及到老舍纪念馆参观访问,以告慰父亲的嘱托,重温两代人几十年的深挚友情。

  当她们在老舍纪念馆相见的时候,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但是转而梁文蔷不禁悲从中来,她很难过,就问舒济,“他们”(指文革期间造反的人)是不是到这个家来的?舒济回答说不是,是在文联。梁文蔷随后跟高艳华说,她特别难过,在她心中,似乎进门就感觉到四十多年前“他们”就是到这个四合院来整老舍先生的。她在老舍的供桌前深深鞠躬,表示对这位文学大师及前辈的无比崇敬与怀念。

  梁文蔷与舒济是同时代人。两人都出生于1933年,梁文蔷只比舒济大7个月。而且她们抗战时同在重庆南开中学读书,梁文蔷长舒济一届,是真正的校友。俩人同龄,父辈友情真挚,两家又相距咫尺,她们怎能不心心相印?所以,在她们年幼的心灵里,早已种下了友情的树苗。这“树苗”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茁壮成长,至今已成参天大树;亦如陈年的老酒,日久而弥香。

两位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的校友亲切交谈,谈父辈的交情和他们的生活逸事,谈六七十年前的往事和这几十年的经历,谈及在北碚那里居住的张充和、杨宪益,谈到国立编译馆、礼乐馆、国力戏剧专科学校等大机关和他们所在的地理位置以及重庆南开中学那时的艰苦环境,还回想起抗战后方孩时的他们学唱“九一八”(歌曲:松花江上)的情景。梁文蔷还以她画家和善于积累资料的习惯将和舒济互相切磋的回忆与所得一一绘图记录。舒济问文蔷,你还会说四川话吗,这一问,俩人竟然用川语交谈起来,引来在场的人们大笑不止。

  舒济与梁文蔷谈得如此投机,彼此惺惺相惜,还因为她们有共同的追求,那就是——心系文学、心系读者。

  舒济从1978年开始,在人民文学出版社负责老舍著作的编辑工作。二十多年来,她帮助搜集、整理、解读老舍的作品,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到1999年为止,共出版了老舍的作品或文集20多种,其中包括《老舍文集》(16卷)、《老舍全集》(19卷)、《老舍文学辞典》等这样大部头的著作,给广大文学爱好者和文艺工作者学习、了解、掌握老舍的作品及其创作思想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史料,同时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财产。这之后,她并没有停歇,随即筹建了老舍纪念馆,为保留和寻找老舍的珍贵文物资料、弘扬老舍的文学创作精神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的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梁文蔷是营养学家,勤于文学创作,多才多艺。退休前后,出版了《营养学问答集》、瘦身减肥专著《曲线救美》,并撰写了亲情回忆录《梁实秋与程季淑——我的父亲母亲》等著作,以及在《今晚报》《天津文学》等刊物发表如《我的父亲梁实秋》《我的老家——兼忆父亲梁实秋》《美国的大杂院》《一个华侨的心声》等文章。和舒济一样,她把她的挚爱情感献给了生她养她的父母亲,向世人介绍了现代文学大师梁实秋真实的生活、工作、情感和经历,为人们更多、更全面地了解梁实秋提供了真实、可靠、翔实的资料。

这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此外,她长期担任天津《长寿》刊物的副理事长,为《长寿》杂志及多个海内外报刊撰写保健类稿件,宣传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为提高国内人们的健康水平做出了贡献。在写作之余,她醉心国画,喜刻金石,参加锻炼,热心公益,把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值得中老年朋友仿效和学习。

  百花文艺出版社的高艳华说,她与舒济电话书信往来多年,虽然时常往返京津,但来去匆匆,始终未能与舒济见面。舒济对“百花”老一代编辑工作就很支持,与“百花”有二十多年的联系。对于未曾谋面的高艳华的要求一贯给予热情的支持和极大的满足,帮助她联系到叶浅予与冯玉祥等名家后代,还与梁文蔷等一起参与了高艳华记录编选的《散落的珍珠——小滢的纪念册》一书的编写工作。

舒济2008年在电话中一再对高艳华说,你太不容易太不容易了,《散落的珍珠》不是如现在小青年的追星,而是时代精英的人生记录。舒济对梁文蔷几年来发表的作品也非常了解,凡是与老舍有关的文字她都要给舒济邮寄。梁文蔷文字中的细节时常勾起她很多回忆。闻梁文蔷要来京探亲,舒济爽快幽默地对高艳华说,“只要不刮五六级西北风,梁文蔷这个校友我是请定了”。梁文蔷将自己新近出版的《春华秋实——梁实秋幼女忆往昔》签名赠给舒济留作纪念,舒济也把插图版《骆驼祥子》赠送梁文蔷,还特意在北京著名的四季民福饭店设宴,用纯正的老北京风味菜肴款待梁文蔷和随行者。

  短短几个小时的会面很快就结束了,梁文蔷与舒济依依不舍,洒泪而别。她们互道珍重,并且相约:保持健康,加强联系,来年再见!

文 / 陈烨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