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墨竹始于五代。南唐后主以金错书法写墨竹,是双钩画法。蜀之李夫人夜坐床头,见竹影婆娑映于窗纸上,乃循窗纸摹写而创墨竹法。宋代文与可画墨竹最为著名,之后各代都有长于墨竹的人, 到了清代郑板桥最为著名。
郑板桥画竹四十年,并不特别为竹子写神,却往往画出豪迈凌云的气势。他笔下的墨竹,竹竿三俩,枝繁叶茂,清瘦俏劲,挺拨向上,秀劲绝伦,或倚岩而立,或杂石而生,笔墨变化多端,写竹姿态百种,颂竹之苍劲豪迈孤傲不屈的气节。
2011年的《竹石图》在北京翰海拍出3795万元。同年,上海文物商店旧藏郑板桥1756年作《竹石兰蕙图》立轴则是以4600万元创下新高。最近两三年,拍场上鲜有郑板桥的书画,目前价格稳定在几百万到上千万左右。
久鼎2022春拍藏品郑板桥(1693-1766)
瘦竹秋荷图
136×67cm 约8.2平尺
款识:
1、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石,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弥缝其间。虽学出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板桥郑燮。
2、山随画活,云为诗留。板桥。
3、春风十里送啼莺,山色江光翠满城,曲岸红薇明涧水,矮窗白纸出书声,衙斋种豆官无事,刀笔题诗吏有名,昨夜村灯鱼藕肆,青帘醇酒见人情。画为翁年以子长见正,板桥郑燮
4、置身已在烟霞外,莫问人间道路难,写与数竿清瘦竹,秋风湖上作渔竿。板桥道人郑燮。
5、难得胡涂。板桥郑燮。
钤印:郑、燮、郑燮
古人喜欢以物比德,梅竹兰菊是君子节操的象征。而墨竹、丑石、荷花同样也是郑板桥表达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人格化身,是他的“君子”风骨。
画中几杆墨竹屹立左侧,并以淡墨山石,与墨竹一起占据画面主要位置,下方有荷花荷叶映衬,恰如天成,呈自然之趣。整幅画层次分明,竹子疏密有序,错落有致,前方竹子用焦墨、浓墨,后方则以浅墨绘成,竹竿纤细却透着力量,竹叶以硬毫之笔挑、剃出来,且呈隶书之撇捺,竹干亦如篆书之笔意,摇曳而生姿。
此画达8.2平尺,如此巨幅作品在郑板桥的传世书画中也是难得一见的,何况还有五处题跋。书法在此不仅起了补叙画意和弥缝画面空白的作用,而且是画面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诗与画两者之间浑然的搭配,让画作有了非凡的气势。他对诗书画的态度,人们都能从他的字画中体味到。
久鼎2022春拍藏品郑板桥(1693-1766)
郑板桥(1693-1766)
兰竹依石图
1758年
水墨纸本 立轴
128×57cm 约6.6平尺
款识:
1、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乾隆戊寅十月下浣,板桥郑燮画并题。
2、无多竹叶没多山,自有清风在此间。好待来年新笋发,满林青绿翠云湾。为刘翁年学老长兄正,板桥郑燮又题。
钤印:郑燮之印、板桥、郑兰、栯榄轩、御书房鉴藏宝、乾隆鉴赏、乾隆御览之宝
题跋所提刘翁年,为郑板桥扬州卖画维生的重要友人和资助者,郑板桥曾多次作画赠与对方。
观此图中竹叶的画法,很多用笔都是从其他书法家的用笔中吸取营养,用较浓的笔墨在画中点缀竹叶,相当讲究墨色以及叶子的疏密关系。用笔的力度相当考究,下笔快而狠,真正做到了力透纸背。看似一幅苍茫的字,实则是一幅画。
题跋用的是郑板桥的“六分半书”,他善于运用对立统一原则,字与字之间上下穿插挪让,行与行之间字体参差错落字型有大有小、有肥有瘦、有正有斜笔画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疏有密墨色有浓有淡、有干有湿、有虚有实。宛若乱石铺街,似乎从不规则中见出法度。这种布局正是给“排如算子”的馆阁体的一种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