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传世名言,当今世人就算不知道郑板桥,也都大概听过这四个字。
郑板桥(1693-1765年),原名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是“扬州八怪”代表人物。其诗书画,皆为当时一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据说郑家为起郑燮这个名字,可谓煞费苦心、引经据典。《尚书·洪范》说殷朝贵族箕子归顺周时,对周武王说:大禹治水后,天帝赐予他“洪范九畴”,其中包含三德,即“正直”、“刚克”、“柔克”。箕子解释“柔克”说:“燮友柔克”。
一句古语中包含了郑板桥的名和字,其父十分高兴,他希望儿子长大后“和顺、克柔、治世”,成为国家之栋梁。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1693年,郑板桥出生,3岁时,母亲洪氏便撒手人寰。他的童年是在凄苦、艰难、贫困中度过的,生母去世后不久,父亲续弦赦氏。赦氏是一位贤惠女子,视他为己出。只可惜,赦氏不到30岁就去世了,板桥再次失去慈母之爱,此时的板桥已15 岁。15岁的板桥自然懂事不少,日后,他在《七歌》一诗中这样怀念后母:无端涕泗横栏干,思我后母心悲酸。
十载持家足辛苦,使我不复忧饥寒。
20岁时,他考中了秀才,一边在教馆教学,一边研习书画,一边备考,以期跻身仕途。发奋努力二十年后,他终于中了举人。又过了四年,他进士及第,等候授职。
刚中进士时,郑板桥希望出仕京官,以求为祖父争气,最后却只补了个知县的缺。这无疑与郑板桥的设想有很大的落差,从他之后的书画作品上,经常盖的那一枚“七品官耳”闲章即可看出。
但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世态炎凉更是常态,不执着于无可奈何之事,难得糊涂,是为心安。
老夫聊发少年狂,廉政立身树清风
乾隆七年(1742)春天,郑板桥仰头饮尽最后一杯送别酒,辞别非常欣赏他的慎郡王允禧,便南下走马上任了。他的目的地在范县(原属山东,今属河南)。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郑板桥在范县上任第一天,还没有来得及升堂,就先差遣人把县府衙门的墙壁打了百来个洞。旁观的人莫名其妙,又惊又惧,不知道郑板桥想干什么,这新知县看完满墙的“战果”后,倒是满意地笑了笑,才解释说这是“出前官恶习俗气”。
范县交通闭塞,物产匮乏。连县衙都是瓦草相间,一向淡泊的郑板桥端坐其中审阅簿册也安之若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