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是哪代的,蒲松龄是什么年间的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5-07 03:02:05

蒲松龄是哪代的,蒲松龄是什么年间的(1)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是地地道道的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人。他高祖也就是爷爷的爷爷是廪生,廪生是古时科举考试,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明清两代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粮食补助生活;他的曾祖也就是他爷爷的父亲,是庠生,庠生也就是秀才,但是到了他祖父这代,就连秀才也没有考中了,所以家道开始衰落。

他的父亲也没有考中秀才,后来就干脆放弃科举做买卖了,但是也没有放弃学习,一边继续学习经史,由于四十多岁了还没有儿子,后来也不经商了,吃斋念佛信仰佛教,晚年家境就艰难了,但却连连得子了,蒲松龄就是他的嫡妻董氏生的第二子排行老四(他父亲蒲槃一共有一妻二妾)

由于家庭困难,请不起老师,他父亲就亲自教孩子学习,十几岁的时候家里给定了亲。托人定亲的时候曾有人为蒲家家庭困难为由加以阻挠,但岳父为人正直,就是看中了蒲家的书香门风,尤其钦佩亲家的人品,于是两年后正式迎娶妻子(期间为了躲避朝廷民间选女充实后宫得谣传,为过门的妻子一直住在蒲家)。书香门第的女儿嫁给穷秀才,穷秀才发奋图报也成为其创作《聊斋志异》的一个突出主题。

19岁那年,蒲松龄参加县府道考试,以三个第一名考中秀才,当时山东学道大诗人施瑞章称赞蒲松龄“空中闻异香,下笔如有神”“观书如月,运笔如风”,这是蒲松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得到有司的赏识,使蒲松龄终生难忘。

后,蒲松龄为专心学习,离开家在村东找了个屋子日夜苦读。20岁与好友成立“郢中诗社”其成员都成为他终生好友其作品受屈原、李贺、庄子、司马迁影响交大,一方面有艺术家对美的追求,又热衷功名拜倒科举之下,这种纠结伴随他一生。

蒲松龄大儿子出生后,其大嫂因蒲松龄不事生产,给家庭造成负担而吵闹,最终导致分家,而其大嫂也成为日后他作品中悍妇的原型。

分家后,因生活所迫蒲松龄去宝应县为孙蕙做幕宾,那是他唯一一次离开山东,也因此了解了官场的腐败和黑暗,对人民生活的疾苦和社会阶层之间状况有了了解。

他游历江南,了解民俗,认识了歌伎顾青霞(后来成为孙蕙侍妾)这都成为他后来创作灵感的来源。

一年后,蒲回到家乡准备乡试,边做家庭教师,当时大约33岁,他教的是明代尚书的儿子毕际友,与王渔洋是姻亲(王渔洋是当时新贵、大诗人,故居在今山东淄博桓台)《聊斋志异》基本都是在毕家完成的。

51岁,他参加乡试再次失败,在夫人劝说下终止了无望的拼搏。58岁“聊斋”落成,当时叫“面壁居”因为房子太小,只能放一张床和两个凳子。在毕家坐馆期间写了很多关于为农民服务的通俗读物,反映了他对农业的重视,同农民在思想上的进一步接近。63岁,他在毕家接触到了一个会唱俚曲的瞎女,期间创作了不少俚曲,《聊斋俚曲》笔调偏于现实主义。71岁,结束了40年左右的教书生涯,像体育界的安慰奖一样,蒲松龄当上了“岁进士”。74岁,妻子刘孺人病逝,,给蒲松龄打击很大,孙儿们发觉他精力越来越不济,便请朱湘琳给他画像,这副画现悬挂于山东淄博淄川蒲松龄纪念馆里。又过了两年,1715年正月二十二,蒲松龄病逝。

蒲松龄的因其长期生活在农村,熟悉农村,特别擅长用民俗去组织故事情节,其记载的民俗资料堪称明清时代北方民俗百科全书,这同样引起了外国学者的高度兴趣。其在中国文言文小说史上的地位,如同白话小说《红楼梦》一样,崇高不二,无出其右。

—— 根据中华书局《聊斋志异一》前言 整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