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的疆域图
汉代国力最强的时候,其实是出现在昭宣中兴之后的西汉中后期。文景之治,国家承平四十多年,百姓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但是,汉武帝亲政后,对匈奴作战三十多年,几乎耗尽了此前的积累。汉武帝东征西讨,封禅、巡游、修仙,几乎把大汉帝国折腾到了亡国的边缘。汉武帝晚年不得不下罪己诏来对自己的内外政策进行检讨。汉武帝去世,昭宣两代又是将近四十年,大汉朝转危为安。而且,汉朝在西域获得了最终的控制权,汉朝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困扰汉朝一百多年的匈奴问题获得了最终的解决,匈奴单于呼韩邪单于内附。这个时候的汉朝国力发展达到了顶峰,所以在汉元帝的时候,陈汤才敢于说出:“犯天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
汉宣帝去世后,汉元帝、汉成帝两朝,虽说相比于汉宣帝有所下降,但是国家并没有遭遇到太大的困难,没有大规模的水旱灾害,没有外敌入侵,也没有大规模的反抗事件,如同后世的黄巾军起义之类的情况并没有出现。虽说有王氏外戚专权,但是,国家的政治也没有黑暗到一塌糊涂。
为什么到了汉平帝的时候,大汉朝会亡于一个书生王莽之手呢?这不得不从汉武帝罢黜百家开始说起,汉武帝罢黜百家后,把儒家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作为根本的治国理念。对于汉武帝本人来说,他不过是为自己的法家政治披上了一件儒学的外衣而已。但是,众多的儒生却是信以为真。他们渴望着汉朝能够真的按照儒家典籍所说来治理国家,以构建王道理想的社会。董仲舒在汉武帝上书中就说,应当对汉朝的制度进行改弦更张式的改革。类似这样的主张,并非是董仲舒个人的主张,在整个西汉一朝都存在着变法的思潮。人们普遍认为,儒家典籍之中所描绘的王道理想社会是真实的,是可以实现的,而且是可以在短期内实现的。儒生们对此深信不疑。
画像砖里所描绘的讲经场景
早在汉武帝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根据儒家典籍来对汉朝的现实政治提出批评。到了汉昭帝时期所召开的盐铁会议上,儒生们更是对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政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就在汉昭帝的时代里,已经有儒生上书皇帝,要求皇帝退位。董仲舒的再传弟子眭弘向汉昭帝建议,汉家皇帝应该退位,求索贤人,禅以帝位。眭弘虽然被*,但是这样的观点并没有就此结束。人们认为王道理想可以在短期内实现,实现不了的原因是因为皇帝不按照典籍上说的做。他们对皇帝进行批评。皇帝如果不接受他们的批评,他们就主张换人。在汉昭帝的时候,司隶校尉盖宽饶就曾经向汉宣帝上书,要求皇帝退位。汉宣帝大怒,要求处罚他的时候,盖宽饶到皇宫门口自*。收到的效果是“众庶莫不怜之”。由此可见人心所向。汉成帝的时候,谷永对皇帝说,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就连忠于汉朝的宗室刘向也说,明天所授者博,不独私一姓也。
汉武帝画像
一方面,儒生们高涨的理想主义情绪认为王道理想可以实现。据此,他们对皇帝有着很高的期望。当期望不能实现的时候,他们对皇帝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另一方面,汉宣帝之后,元成哀平,确实一代不如一代。这更加剧了人们对汉朝的失望情绪。
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王莽以近乎圣人的面目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因而王莽获得了巨大的民望。当王莽拒绝封赏的时候,有四十八人上书要求王莽接受封赏。这里面难免会有王莽的部属在鼓吹。但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王莽的巨大声望。王莽向人们做出了要带领大家实现王道理想,要把经典之中所描绘的王道社会变成现实的承诺。在西汉的时候,人们尚且没有绝对的忠的观念,人们觉着皇帝不行,就应该换人。并不会觉着这是什么不忠的表现。所以,王莽凭借外戚的势力,占据有利地位后,非常轻而易举地夺取了汉家江山。
王莽画像
至于王莽登基称帝之后,为了实现他对人们的承诺而进行了大规模的变法,使得天下最终陷入到了风雨飘摇之中,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野叟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