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9年1月27日,即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一个男孩出生在当时属于赵国的邯郸。这个男孩就是秦庄襄王的中子,商朝重臣恶来的第35世孙,史称“秦始皇”的嬴政。
不过,历史上关于秦始皇到底叫什么一直争论不休,时至今日也没有定论。
中国的姓氏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上古著名的姓有八姓有:姬、姚、妫、姒、姜、嬴、姞、妘。
而“姓”与“氏”是不同的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姓”血缘的标志,用来区别婚姻,且获得后一般不会发生改动;而“氏”则是一个人门第出身与社会地位的代表,可能会随着身份的变化而改变。
经历春秋与战国的礼崩乐坏,夏商周时期的宗法分封制逐渐丧失被取代,姓氏制度受到冲击,姓与氏的界限也逐渐模糊。等到秦朝建立,郡县制在全国大面积地实行,世卿世禄制不复存在,诸侯甚至皇帝“子孙皆为民庶”,从前用来标明身份地位的“氏”也就失去了其本来的作用,后来姓、氏便慢慢地合二为一了。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的祖先伯翳,为舜驯兽有功,被赐嬴姓。而西汉杨雄著《扬子法言》记载:“嬴政二十六载,天下擅秦。”这两个重要著作影响深远,以至于后世将“嬴政”与秦始皇画了等号。但是,在战国末期,按照周制,男子是不称姓的,秦始皇的前辈诸位秦王、秦公都不以“嬴”字冠于名前。
史料据记载,秦始皇“生于赵,故曰赵政”。秦始皇确实出生在赵国的邯郸,其父异人曾在赵国为质。但按照当时的规矩,“诸侯之子,在其国称公子,在他国则称国”,则身在赵国的异人应该被称作“秦异人”,同理,他的儿子也应被叫作“秦政”。翻遍整本《史记》,还没见过哪个国君之子只是因为出生在别国就放弃自己的氏号而改用他国氏号的。
秦始皇幼年时期,也确实曾姓过“赵”——赵政。那是因为在他出生后不久,秦兵攻打邯郸城,赵国到处追*嬴政母子,于是情急之中改为“赵”姓,以明哲保身,躲避*身之祸。
秦刻石《诅楚文》是秦王向天神诅咒楚国败亡的刻石文字,秦骃祷病玉版则记录了一位名叫“骃”的秦王向华山祷告,祈求让自己尽快病愈的事。其中就有“有秦嗣王”和“有秦曾孙小子骃”的字样。“有秦”即“秦”;“曾孙”是孙之子以下的统称;“小子”为先秦时期常见的谦称。况且,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最贵者国君,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由此推测,同样继承了秦国国君之位的秦始皇极有可能也把国号“秦”冠于名前,像其祖辈那样对神明或上天以“有秦曾孙小子政”之类自称。
综上所述,秦始皇的名字应该叫“秦政”,似乎这样符合其历史身份,又符合当时命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