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敬担任左都御史期间,对百官进行监察,最先在他手中落马的封疆大吏是云南巡抚王继文。当初,王继文在平定三藩之乱时,为了方便中饱私囊,故意不用捐纳的粮草,而坚持使用库银。后来战乱平定,库银不剩,粮食谷米却有盈余,王继文怕事情败露,把谷米当做俸禄抵偿给下属官吏,但由于贪污太多,谷米和银两间的数额相差九十多万两。官吏们虽然知情,但敢怒不敢言。
陈廷敬得知这一情况后,多方搜集证据,一封奏疏将王继文之事捅给康熙,然后满朝哗然。有些人佩服陈廷敬的胆识,有些人则为陈廷敬捏了一把汗,毕竟,他弹劾的可是参与平定叛乱的功臣。
没想到,康熙看完陈廷敬提供的证据后,勃然大怒,立即派人问询王继文,最后,王继文被罢官。
陈廷敬弹劾王继文,可谓一炮打响,此后,被陈廷敬弹劾而罢官的封疆大吏不在少数,人人都知道陈廷敬是刚正不阿之臣。
有一次,陈廷敬给康熙讲课,讲到《君子小人章》时,正义凛然。课后,康熙问陈廷敬,你既然讲到“小人”和“君子”,那你一定有所指,你告诉朕,谁是小人?
面对康熙的质问,陈廷敬没有回避,他直言:“明相!”
明相就是纳兰·明珠,是康熙朝两大权臣之一(另一位是索额图)。康熙虽然知道明珠专权,但几乎没有人敢说明珠的不是,陈廷敬的表现让康熙另眼相看。不久后,明珠倒台,康熙对陈廷敬更加欣赏。
陈廷敬一方面反腐,另一方面也严格要求自己,他认为,一个官员能清晰读懂“贪”和“廉”二字,才是最合格的官吏。
陈廷敬任吏部尚书时期,很多人都想走他和家人的关系,陈廷敬就严厉警告家人,若有行为不端、送礼行贿的人登门拜访,不管职位有多高,都一律赶出门去。陈廷敬在礼部时,曾立下一个规矩:
“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
正是因为陈廷敬有这种刚正不阿的品质,康熙才称他“宽大老成,几近完人”。从古至今,有几个人能接近“完人”呢,陈廷敬却做到了。
四、陈廷敬的两次“回炉”陈廷敬的一生,经历28次升迁和调任,但是,他的仕途生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陈廷敬也经历过两次辞官,同时,他又经历过两次“回炉”。
陈廷敬为官清正,敢于硬碰硬,因此也得罪了很多权贵。康熙二十七年,湖广巡抚张汧因行贿被治罪,张汧为了减罪,在狱中胡乱攀咬,康熙身边的几位宠臣例如徐乾学、高士奇,都被牵连其中,陈廷敬因为和张汧有亲戚,也被同僚张玉书弹劾。
张汧最终被处死,陈廷敬为了避嫌,上书恳请辞职回乡守孝。康熙怜惜陈廷敬,许他回乡,但仍然让拿着朝廷俸禄,回家编书。《清史稿》云:
廷敬乃以父老,疏乞归养,诏许解任,仍管修书事。
这是陈廷敬第一次被辞职,不过,半年之后,他就经历了一次“回炉”。
半年后,高士奇和徐乾学陷入内斗,康熙烦不胜烦,将二人逐出京城,重新召陈廷敬前来,被康熙委以重任,先后在工部、户部、礼部、吏部担任尚书。
康熙四十二年,陈廷敬被“拜相”,成为康熙最信任的汉臣之一。不过,此时的陈廷敬已经65岁,他除了辅佐康熙处理政务外,还担任经筵讲官,同时主持编纂《康熙字典》。
康熙四十九年,陈廷敬第二次辞职,这一次他辞职的原因是年老体衰。陈廷敬本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回乡养老了,没想到,仅仅过了6个月,康熙再一次召陈廷敬入朝。《清史稿·陈廷敬传》云:
会大学士张玉书卒,李光地病在告,召廷敬仍入阁视事。
原来,陈廷敬辞官后,康熙身边仍有两名得力的汉臣,分别是张玉书和李光地,无奈,张玉书于次年病逝,李光地也生病告假,康熙因此不得不召稳重老成的陈廷敬“回炉”,再为朝廷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