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原名公孙鞅,因变法后封地为“商”史称商鞅。(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开始变法
商鞅变法核心有两个一个是“田”、一个是“兵”,商鞅变法是否成功,我们可以通过商鞅变法后秦国的一系列的胜利直观的感受下。
商鞅于秦孝公二年公元前356年开始变法。
秦孝公四年公元前358年,大败韩军于西山(今山西商南县);
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攻占魏国少梁(今陕西韩城附近);
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围困魏国旧都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区域)‘
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攻占魏国重镇固阳(今内蒙古包头市)同年修建武关(今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是关中四塞之一;
秦孝公十九年公元前343年 ,周显王册封秦孝公为方伯“西部封国盟约长”;
可见商鞅变法对秦国国力的进步有多大影响。(秦孝公死后,商鞅被秦惠王处死,这其实是改革的通病,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推行者很少能够善终,毕竟每一项变革都牵涉到既有利益,但是商鞅提出的变法却被保留了下来,这说明改革是对国家有利,对当时的统治者是有利的。)
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个人认为有四点因素:1、在商鞅变法前其实已经有先驱者进行了实践,前人的成功与失败经历,对商鞅变法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增强了商鞅变法的信心,有成功案例更容易说服当时执政的秦孝公。2、当时的秦国位处西北,在当时属于比较落后地区,中原各国都看不起秦国,且国力较弱,国君秦孝公有意变革并全力支持。3、商鞅变法成功的发动了人民群众,“授田”“军爵”制让老百姓有了私产和晋升的渠道,激发了老百姓的*,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论功行赏”,在当时各国中治理国家理念超前,且不光是提出理念,还进行了细化,堪称当时国家改革成功范例。4、商鞅的口才比较好,有时候光有先进的理念,没有良好的口才,也很难获得秦孝公的支持,简单来讲*也不是那么好忽悠的。
商鞅变法开创了中国几千年来真正的依法治国,其推行的“郡县制”“耕者有其田”“军爵制”到现在也影响着国家治理,当然也经过了各个朝代的优化改革。比如“郡县制”:商鞅把秦国的国家政权设立为:郡、县、乡、亭、里、什伍的金字塔结构,各个级别还设立副手如:县设(丞、尉、斗食、佐史等吏;乡有秩、啬夫(负责司法和赋税)、游微(辖区治安)、亭有求盗(负责治安)、亭父(负责后勤)各一人。
五家为一伍设伍长,十家为一什设什长,百家为一里设里长,十里为一亭设亭长,十亭为一乡设乡长,十乡为一县设县令或长(万户为令、小于万户为长),十县为一郡设郡守。
大家可以对照下现在的国家机构,是不是很熟悉?(有趣的知识注:刘邦起家是亭长大概相当于现在城市街道办主任级别)。有了郡县制是不是就大概掌握了国家人口数量?且层层设立官员管理加强了中央的集权,这在当时对于统治者简直是天大的好处,比如自己手上到底有多少人,如果征兵大概会有多少?
光有人口统计,对于当时的秦国益处还不够大,为什么?因为秦国穷啊,没人愿意去,为了解决外来人口问题,商鞅提出了人口成分划分把人口划分为五类需要清理的人,(1、游说之士;2、隐士 ;3、游侠;4、手艺工匠;5、商人。 )注:胡说八道的人靠的是嘴,貌似高深的隐士靠的是心,游侠争强好胜,手工艺人靠的是双手,商人逐利靠的是脑子和资本。这五种人国家是管不了的,人口会随时迁移,对国家不利。
简单说明下,在当时社会不发达,常年战乱,其实各国最看重的是粮食和士兵,没有这两项国家生存都有困难,所以当时商鞅变法对这五类人打击,是希望增加农业人口和士兵,归根到底还是粮食问题,所以现在可以理解问什么政府一再强调“18亿亩耕里红线”了吧,“手中有粮,心就不慌”。
划完成分,通过打压五种成分人增加了农民,就要解决农民可种耕地的问题,商鞅提出改革分封制(当时土地是在各地方的“大地主”贵族手里的)实际上通过分封制土地的所有权被收回了国家,贵族变成了地方官,不再是地方上的王。另外鼓励开垦荒地,承诺谁开垦荒地,荒地归谁并同时提高了土地征税增加了国库收入,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忽略了税收的增长,通过耕地扩张,短时间内秦国的国力迅速增强。并通过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并通过土地政策,吸引了各国人口流向秦国,此消彼长对各国进一步削弱。(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项就是土改,之后就是上山下乡,直到国家政策变更为推行工业化,又推行了知青返城。)
解决了粮食问题,商鞅又推行军功制,参战士兵按照斩*敌国士兵,依据斩*头颅数量获取功劳,并依照功劳获取封地、爵位、金钱等,且可以传承给下一代。极大的刺激了士兵的战斗*,改革后秦军战力之强各国几乎没有敌手。同期仅赵国尚可一战(赵武灵王也进行了变革,推行了胡服骑射,这个是当时兵种的重大改革,真正引入了骑兵的概念,如果非要比较,秦是普遍强兵、赵是特种兵的区别吧)。(到现在军队中也在实行军功制,只不过记功的不再是敌国士兵的头颅,奖励的也不是封地和爵位了)
乱世用重典,在商鞅变法期间,秦国的法律非常严苛,处刑残忍,且实行连坐制,在很短的时间内安定了社会,甚至可以做到夜不闭户的程度,从当时的角度上来讲利大于弊减少了内乱和内耗,在秦国实行的效果显著,但当秦统一全国后,弊端就越来越明显,这是后话了。
总的来说商鞅变法通过抓住“田”和“兵”这两项改革,在短时间内提高了秦国的国力,相对其它国家,其实战胜已经仅剩时间问题了。(现在国家一直在抓经济建设,战略防御为主,当国力反超发达国家时,剩下的也只是时间问题了,比如台湾、钓鱼岛、南沙群岛等等问题)
题外话: 一个国家与另外一个国家的竞争往往不在军事上,尤其是核武器被发明以后,从二战后西方国家发动的“冷战”,到现在的经济战、金融战,花样繁多但归根到底其背后都是国家国力的较量,即使是现代,人口、土地、资源、军事、科技都依附在整体国力的基础之上,现在中国已经从一个农业国、资源输出国转变为工业国、资源进口国、科技输出国,其实代表着国家国力的不断强盛,这一点是无需质疑的。还记得“弱国无外交”这句话吗? 看下目前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就可以了解现在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