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卡农,应该是在刚上大学不久。依稀记得伴随着轻快的旋律,似曾相识的感觉,像是久未谋面的老友,亲切而熟悉。
偶然一次闲聊,朋友说,你知道吗?卡农背后有一个故事。听他讲完,我又自己上网找了找,原来真的有这样一个故事。虽然不知道真假,也许只是一个传说,但是当时看到确实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也为卡农包裹了一层神秘感。也是,如果一首曲子里有一段故事,确实会更容易引发听者情感的共鸣,体会到当时作者写这首歌曲的心境。一首好的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往往不是第一次听就能完全体会到的,譬如,韩红的《天亮了》,莫文蔚的《忽然之间》。歌手写歌谱曲向公众传递一种能量,也表达他们的个性思想。
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叫做“轮唱”的音乐体裁,即一种作曲手法,意思是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随着另一声部,数个声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逐和缠绕,而声部几乎是单调意义上的重复,直到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看吧,这种最基础的曲式所表现出来的都是那么奇妙的一种意境。
卡农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无数的音乐家为卡农赋予了不同的色彩,现在我们最熟悉的是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它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依次加入。因为不太懂乐理,所以没办法更深刻地进行分析,只好浅尝辄止,下面只从一个听者的角度去讨论。
卡农也许是唯一一首不论悲伤或者高兴都可以听的曲子了。悲伤的人从中听到的是一种安慰,好像一位亲切慈祥的老者轻柔地拍着你的肩膀,温和地说:没关系,不要放弃,马上就会变好了。它会让你在前半部分轻柔地音乐中勾起你曾经的奋斗过的回忆,安慰你,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不自觉慢慢地放松自己,卸下沉重的枷锁,慢慢地舔舐伤口,心灵得到了治愈和升华,恰恰对应上了卡农的前半部分整体比较稳重的基调,给人以可信赖、安稳踏实的感觉;如果刚刚好你这个时候很高兴,也许你遇到了一些很让你笑逐颜开的事,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就,这个时候听卡农,它就化身一位老友,一起为你高兴,对你寄予厚望,激励你继续勇敢前进,同时提醒你不忘初心,戒骄戒躁,这也刚好对上了卡农的后半部分,欢快充满激情。总地来说,不管你此时什么心境,听卡农,它会鼓励你,激励你,为你重新收拾好行囊,像一座灯塔,为你照亮继续前行的道路。
希望你可以真的看懂音乐。恰如,那个双目失明的姑娘,听着贝多芬的月光曲,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