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夏朝之前文字。中国文字起源何时,如今争议比较大,有说万年,有说八千年,还有说5500余年,但可以肯定的是,夏朝之前已有文字。这些早期文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到夏朝时期出现成熟文字,其实是正常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关于前夏文字,考古已经发现很多遗存,比如陶寺朱书中的“文”,又在7000年前的秭归柳林溪遗址中出现过,还有甲骨文中的“五”,也在9000年前的彭头山遗址、柳林溪遗址、良渚文化遗址中出现过。
其次是器物与中国文字。“象形”是中国文字的基础,而在汉字中,有一批汉字正是依据器物形状而造的,因此只要考察器物盛行时代,就可知道文字创造年代。
著名学者苏秉琦曾指出“丙”本为鬲器前身的一种“三足器”,“酉”与仰韶晚期小口尖底瓶惟妙惟肖,而由于龙山时代这两种陶器已经逐渐消失,因此可以判断“丙”与“酉”是仰韶时期造出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两个字都是属于与祭祀礼仪有关的“干支”系列,因此天干地支应是夏朝之前就已出现,故而夏朝前期帝王才能使用“日名”。
而在夏朝时期,也造过很多文字,因为殷墟甲骨文上表示器物的一些字形,与商朝时不太相似,反而与二里头时代的器物更近似。比如“爵”,最初的爵字字形对应的器物只流行于夏朝与商初。
甲骨文中“爵”字的多种写法,应该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随着“爵”器造型变化而变化。可见,当出现新事物时,夏商古人就会有意识的造出相应文字,说明当时必然已有成熟造字方法,已有成熟文字系统。
余论过去百年,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基本确定甲骨文是与鬼神的契约,是一种特殊的文书,而不是商朝日常文书。
甲骨文中的“册”、“典”、“聿”等字形,揭示商朝日常使用简牍文书,2010年出土的特意划有12道竖线的像一条条竖简的刻辞牛骨,就犹如简牍文书,因此如今普遍认可商朝已经使用简牍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