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毒五月”:为何古人忌惮这个月份?
你听说过五月是“毒月”或“恶月”吗?为什么古人对阴历五月,有这样的称呼和叫法儿?如果你知道五月份“毒”在什么地方,你也会跟古人一样,你信吗?不信?往下看。
农历五月,正值夏季初期,天气逐渐炎热,雨水增多,湿度加大。这样的气候条件为各种病菌、病毒和害虫的繁殖提供了温床。
在古代,人们对疾病的防控能力有限,而五月份南方开始进入盛夏高温阶段,东北则正处于春夏变化时节,这个时节往往是疾病高发期。加之此时正值农作物生长旺盛之际,人们忙于农事,身体容易疲惫,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在古人的观念中,五月被视为阴阳交替、生死分界的月份。《礼记·月令》中记载:“五月,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
五月阳气走到极致,阴气渐生,这意味着五月是自然界中阴阳力量此消彼长的关键时刻,人体的阴阳平衡也更容易受到影响。
古时民间也有说:“五月五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一说。
五月还是五毒活跃的季节。传说中的五毒——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在5月开始活跃。
在广东,壁虎、蟾蜍出没频繁,如果碰巧白蚁飞起的日子,蟾蜍和壁虎就会在地面上聚堆,有的甚至会进入住宅楼道或者大堂,实在是多。
古人认为这些生物带有毒性,一旦接触或被咬伤,很可能导致生命危险。因此,五月在古人的心中充满了恐惧与不安。
不仅如此,五月份也是屈原投江的日子。屈原是楚国的重臣,他一心为国,却屡遭排挤和打压。在楚国国力日渐衰落,楚王昏庸无道的情况下,屈原感到无力回天,最终决定以身殉国。
而五月,正值楚国首都郢都被秦国攻破,楚国灭亡的危机之中,屈原的投江行为,既是对国家灭亡的绝望,也是对楚王和后世的一种警醒。
在《易经》中,五月的卦象为“姤”,象征着阳气盛极而转衰,阴气开始滋生。这一时节,天地间的阴阳之气正在发生微妙的转变,万物生长旺盛的同时,“肃*”的冷冻也在悄悄酝酿。
正如《易经》所言:“阳极必阴,阴极必阳”,五月的阳气虽盛,但已暗藏衰退之兆,这正是“毒”五月称谓的由来之一。
而《黄帝内经》则进一步从医学的角度阐释了“毒”五月的特性。书中提到,农历五月正值春夏之交,是天地间阴阳之气交接的时节。
此时,天气突然暴热,而人体内部却往往呈现虚寒之气。这种外热内寒的状况,容易导致人体气血不畅,浊邪停滞,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此外,《黄帝内经》还指出,五月是各种毒虫、蚊蝇幼卵及微生物等大量繁殖和活跃的时期,因虫咬、中邪、感染瘟疫等导致生病、死亡的人数也会增加。
正因如此,古人对五月充满了恐惧和敬畏,将其视为一个充满“毒”气的月份。
五月的讲究民间更是多得很。在民间,五月除了是毒月,还有“九毒日”之说。而老人们相信“九毒日”的禁忌,比如夫妻不能行房,忌晒席、忌动土,还要躲午等等,以免受到病邪之气的侵袭。
当然,五月端午节人们也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以祈求健康和平安。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