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9月16日,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总统曹锟下令讨伐奉系,任吴佩孚为“讨逆军总司令”,率部进攻据守山海关的张作霖奉军,直系将领冯玉祥也奉命率部离京开赴直奉战争前线。10月22日夜,冯玉祥的部队突然倒戈,从滦平前线秘密班师回北京,发动震惊中外的“北京政变”。24 日,直系军阀政府被推翻,曹锟被囚,吴佩孚的势力被逐出北京。随后,冯玉祥被推为国民军总司令,并成立了民国临时执政府。
此时的冯玉祥认为,在民国领土内,甚至首都所在地,竟然还存在着一个废清皇帝的小朝廷,这不仅是民国的耻辱,且是中外野心家时刻企图利用的祸根。张勋丁巳复辟就是一个例子。因此,如果不取消清室优待条件,不把末帝请出宫,今后难免有人还想再搞复辟,共和势难安宁。
其实,此时的溥仪不过一个特殊的符号而已,既没有复辟的主观意愿,更没有复辟的客观条件与可能。冯玉祥通过此举给自己找了一个正义的借口,为国民军获得广泛的支持,以维持其对首都的控制。
1924年11月5日,鹿钟麟率领国民军20多名士兵和40多名警察步行由西筒子入神武门。未到隆宗门即遇内务府之绍英等人。绍英等人和溥仪商议后,同意 《修正清室优待条件》,但迁往颐和园,需要修理,不是仓促所能办到的事,需容其三个月。未得同意后又表示“三个月搬家可以改为一个月”,再将“一个月减十天”,最后说“收拾物件需三天可以完毕,到彼时方才可以搬家。”但负责具体执行的鹿钟麟等人要求溥仪即日出宫。正在双方争辩之时,下午3 点多钟,摄政王载沣得溥仪通知来到故宫,感到再坚持不搬已不可能,且有风险,力主即刻出宫。下午5点来钟,溥仪及他的后妃,后面跟随宫女太监多人,最后是绍英等四人,最后面是摄政王,步行由御花园而出,乘坐国民军司令部为之预备的汽车,前往后海北岸的醇亲王府。
对冯玉祥驱逐末帝溥仪出宫事件,各方反应不一:
满清宗室、遗老遗少们以保皇为号召,围绕保障溥仪安全、恢复优待条件以及复辟道路,奔走于社会各势力之间寻求支持,其间又夹杂着派系之间的争宠,最终目的均是企图复辟帝制。康有为斥责冯玉祥之举,要求恢复“优待条件”、溥仪复号还宫,意图保留小朝廷。
南方革命力量则赞成冯玉祥对清皇室的举措。孙中山称:“此举实大快人心,无任佩慰。复辟祸根既除,共和基础自固,可为民国前途贺。”
而皖系军阀段祺瑞表示“办理清室出宫事件,类于孩提之胡闹”,并派代表向清室致歉。奉系军阀张作霖则在与庄士敦的密谈中表达了对冯玉祥之举的不满,表示打算帮助皇上并挽回残局。
据说当时驱逐溥仪出宫得到京城老百姓积极热烈的欢迎,并在次日全城挂灯笼放爆竹。殊不知这些行为是执行的京师警察厅的命令,并不能代表民意。
历史上,往往动机与结果是分离的。但溥仪为首的逊清皇室已经彻底离开了紫禁城,不管冯玉祥的出发点是什么,结果已经出来了,紫禁城后来因此被改建为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