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老秀才梅玖不学无术,游手好闲,写的文章水平很烂。负责文教的官员范进,就按照国家法律要对梅玖打板子。梅玖谎称是范进恩师周进的学生,这才逃过一次体罚。
按照录取率来说,秀才比考大学本科难多了。
考上大学以后不会随便被开除,秀才则会被体罚。
这并不能说明秀才的文化水平,就比今天大学要高。
张学良就读东北讲武堂,就考取了班上第二名。
这不是他的成绩好,或者是张作霖的儿子,主要班上学员多是军人出身,很多人识字尚且不多。
道理也是一样。
战争年代,八路军新四军里面,只要读过几年私塾,能够读信、写信的,都叫做秀才或者先生。只要作战勇敢,没有很早牺牲,这些人退休时最惨也能混到副师级。
为啥?百分之七十五的年轻士兵不识字,剩下的大部分也就是认识几百个字,能够写个便条,看懂报纸大标题而已,就今天标准还是半文盲。
道理相同,古代也是如此。绝大部分农民不识字,一个县城读书人很少,通常水平比较低下。当年很多私塾老师,自己就不是秀才。
秀才的文化程度同今天大学生,是无法相比的。
至于秀才是穷还是富?要具体看是什么情况。
人家说穷文富武。
古代武举人,大多是家里比较有钱的,学武可不是穷人能够胜任的。
以叶问为例,他学拳学了12年,才有后来的成就。他为什么拳术很强,是因为叶问家相当富裕,请得起当地有名的几个拳师,一对一进行教学。叶问家很富裕,舍得送礼,老师们才不会私藏招数。另外,学武需要不断练习基本功,增强体力、力量、灵活性,这就需要每天都有一段时间脱产练习。练拳必须经常实战,日常练习也可能会受伤,需要经常脱产休养。
可以说,穷人很难学拳,就算学了也难以达到很高水平。
况且中国古代都是重文轻武,就算成为武举人也没什么了不起。
相反,就简单一些,而且开销相对较小。一个私塾可以教很多孩子,学费也用不了多少。读书不用完全脱产,农村孩子也可以一边帮家里干活一边去读书。如果考取了秀才、举人就会有不错的出路,性价比较高,学文适合穷人。
话虽如此,大部分秀才家中的经济条件都是不错的。
首先,古代科举考试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承受的。
可以说,除了少数特别聪明值得培养的农村孩子以外,其余孩子是难以读书的。
即便读书的代价比较低,家里无法承担众多孩子的长期教育费用和脱产备考费用。
就农民家庭来说,如果送孩子去上私塾,达到能够识字写信的水平,至少要学习四五年,甚至更多。如果只有一个孩子,倒也勉强可以承担。古人家里都是三兄四弟,人人都读书就是很大开销。
这对于紧巴巴的农民家庭来说,不是容易承受的。
大部分能够考上秀才的人,都是家境还不错的人家,一般是富农、小地主,至少也是中农家庭。
如果贫农家庭能够出秀才,就说明这家很重视教育。
大家看过《阿Q正传》吧。鲁镇上的两个文化人、秀才,都是小地主家庭的少爷。
而阿Q之流普通乡民,都是不认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