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名茶,但有学者说以前没有普洱茶这个概念;有退休的茶工说普洱熟茶的由来,居然还没有他的年龄大。
甚至有老茶客说,普洱熟茶是他在刚喝茶时才兴起的。这些说法真的都是错误的吗?那今天陆离就来给大家理一理普洱茶一词的历史。
普洱茶中的“普洱“二字,一开始指的是云南普洱等茶叶产区,随着普洱茶名声逐渐显露,产地的范围也由普洱等地,逐渐扩展到了云南全境。“普洱“一词,也就由一开始的地名,发展成了现在的专有名词。
各个历史时期中的普洱茶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的濮人就曾给周武王献茶。但以后的数千年,偏居一隅的普洱茶一直不温不火,在唐朝以后,随着国家稳定,边境贸易逐渐兴盛,普洱茶才逐渐传播开来。
到了明清时期,云南地区出现了享誉全国的感通茶,“藏之年久,味愈胜也。”大理的白族进士李元阳,留下了这句对感通茶的记载。而到了近现代的民国时期,《路南县志》记载了云南另一种叫做宝洪茶的茶:“藏之越久越佳。”
从上面这两段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不管是感通茶还是洪宝茶,都属于晒青绿茶的一个分支,也就是普洱茶的前身,虽然越陈越香的的本质早已被发现,但这时并没有“老茶”这个概念。
在普洱熟茶被发明出来以前,“普洱”这个名字属于云南全体滇青类茶叶,其中的“滇青”是散茶,而“青饼”是经模具压制而成的紧压茶。
到了1973年,渥堆发酵的工艺的投入使用,标志了普洱熟茶的诞生,从一开始的试探性发酵,到后来的轻发酵和重发酵,再到更加成熟的适度发酵。也是在这个时期,普洱茶有了新茶和老茶的分别。但老茶这个名字的真正起源,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末。
“普洱老茶”一词的真正起源1995年左右,普洱茶的热潮从香港传到了台湾,再从台湾富商那里传到了广东地区,追求老茶的风气也就由此而生。
具有越陈越香特点的普洱,迎合了人们的投资和收藏需求,成为了这次炒作活动的中心,茶叶的核心价值从饮用转移到了收藏,而“老”就成为文化炒作的一种包装。
作为老茶说法起源地的香港,当时还有一套独特的判定方法,那时如果要判断一款普洱是不是老茶,只看仓储时间有没有超过十年,也就是茶商口中所谓的“十年出仓”。
当然这种说法并不科学,因为在普洱的陈放过程中,一个好的仓储环境是越陈越香的基础,如果像早年的香港一样使用湿仓,那普洱可能就不是在陈放,而是在霉变了。
虽然用现在的眼光看,“十年不成仓,十年不成茶”的说法太过绝对,但当时还是起到了一个积极作用的。
国标对普洱茶一词的定义我国农业部在04年公布的普洱茶标准《普洱茶NY/T779-2004》中的“熟成”一词,就深受了上述说法的影响。
“熟成,是指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及其压制茶,在良好贮藏条件下长期贮存(十年以上)或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经人工渥堆发酵,使茶多酚等生化成分,经氧化聚合、水解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形成普洱茶特定品质的加工工序。”
这里有一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是第一次为从晒青毛茶到普洱茶的过程,下了一个清晰地定义,那就是通过渥堆发酵和长时间的存放。
除了上述说法外,还有一个观点是,茶叶内的茶多酚含量,只要能保持在0%~15%这个区间,就可以称为普洱老茶。
这个说法的依据,是因为普洱陈放时的微生物活动,会不断消耗茶叶的内含物质,其中茶多酚含量的下降最为明显。
不过虽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想要具体测量茶叶内的茶多酚含量,是需要在实验室里用专业仪器测量的,对于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来说,这种方式并不现实。
所以,虽然普洱茶距今已有近3000年的悠久历史,但“普洱茶”这3个字的真正形成,在上个世纪中后期才逐渐确定,而老茶这个名词,更是只有一个甲子的历史。
我是资深茶人陆离,深耕普洱数十年。点击关注,为你带来更多普洱茶界的专业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