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面积的大小往往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实力。楚国无疑是春秋战国时代面积最大的诸侯国。春秋时期,楚国通过兼并战争吞并了“汉阳诸姬”,将伏牛山以南地区纳入了疆域,覆盖了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河南部分地区。战国时代,楚国又兼并了越国鲁国,其疆域面积将近100万平方公里。
战国地图
因为土地广阔,因而楚国人口是诸侯中最多的国家之一。根据历史学家估计,楚国约有500万人口,和战国后期的秦国并列战国第一。因为面积大,人口多,楚国的军事实力也十分强盛。《史记》中提到楚国“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通常来说,面积最大的割据政权是最有可能完成国家统一的。然而,面积最大的楚国最终在列国争霸的舞台中走向衰落,最终被秦国所灭。这是什么原因呢?
楚国在政治上实行“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的世卿世禄制,芈姓各氏族把持着朝中大政,以至于贤才得不到重用。整个楚国历史上,只有在春秋早期早期启用了都俘观丁父和申俘彭仲爽和孙叔敖等庶民辅国。清人顾栋高在分析春秋楚令尹的史实后说:“楚以令尹当国执政,而自子文以后,若敖氏、成氏、芮氏、阳氏,皆公族子孙,世相传授,绝不闻以异姓为之售。” 除了令尹之外,楚国的司马和莫敖等要职皆由公族成员担任,即使是地方的县公也多为王族成员出任。到了战国晚期,楚国的政坛一直由昭、屈、景三族控制。《吕氏春秋》曾用“刻舟求剑”来隐喻楚国政治落后于时代潮流。
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吕氏春秋·察今》
贵族政治主要有两大弊端,一是贵族长期垄断政治,不利于社会阶级流动,不利于统治阶层的更新。由于楚国贵族政治气息浓厚,导致楚国大量的贤才得不到重用,他们许多流向中原诸侯,因此楚国成为人才流失最多的国家的之一。春秋时期就有“楚才晋用”的现象,楚国的百里奚、范蠡、文种、伍子胥等流入了他国,战国时代又有魏冉、甘茂、李斯等到了秦国担任丞相,占据秦国丞相的三分之一。不仅庶族的人才得不到重用,就是公族的贤才也有很多郁郁不得志,其中屈原因为得不到楚怀王、顷襄王的重用,被贬沅湘。
楚国令尹墓编钟
第二个弊端在于贵族政治是一种分权政治,不利于中央集权。楚国世代实行了分封制,贵族拥有相当数量的军队,而楚王直接控制的军队有限。因此在对外作战过程中,楚王必须要获得各公族的支持才能调动数量庞大的军队。即使军队能够调动,但是在作战过程中也难以统一号令。地方贵族甚至会拥兵自重,公然叛乱,楚国历史上多公族叛乱,春秋时期就有若敖氏、白公等叛乱,战国有“庄踽暴郢”的事件。
贵族的势力的强盛阻碍了社会变革。战国初期,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吴起在楚国效仿李悝变法,实行了“明法审令”, 实行法治;虚弱贵族的特权和俸禄;加强军队训练;整顿吏治等。吴起的变法使得楚国迅速强大起来。然而楚悼王去世后,楚国贵族反攻倒算,将吴起*死。新上任的楚惠王只能恢复贵族封地,吴起变法就此夭折。战国中期有屈原进行改革,然而也因为触犯了其他公族的利益遭到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