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已经是悉尼第三次申请举办奥运会,俗话说“事不过三”,这其实也算是悉尼的一个优势。
在1993年9月23日夜晚,2000年的奥运会申办工作最后的投票正式开启。
在前三轮的投票中,北京以微弱的优势领先悉尼,然而在第四轮投票过后,听到最终结果的中国工作人员脸上的表情瞬间凝固。
“43:45”——北京遗憾错失2000年奥运会的举办权。
这个令人遗憾的夜晚,就这样刻印在很多中国人的脑海里。
失败背后的内幕遗憾过后,所有人都冷静下来开始思考。
明明中国在最后一轮投票之前,都有领先优势,为什么最后得出的结果,却是悉尼会多出两票呢?
当时北京奥申委的委员说,悉尼是申奥成功了,但我们并不是失败者。
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也从来不会说我们申奥失败了。
其中是不是有什么隐情呢?
其实,这场申奥的竞争,在中国申奥代表团来到最终“决战”场地的第二天,就已经不公平了。
西方国家又拿出了他们向来最擅长的手段,他们开始对中国发起“抵制风波”的攻势。
在一个月前,美国国会通过污蔑中国人权问题,来给北京申奥工作制造麻烦。
一个月后,西方的几家媒体又发出消息,称如果美国国会的行为导致北京申奥失败,那么中国就会抵制,1996年在美国举办的亚特兰大奥运会。
虽然后来中方代表及时出面澄清,但是这场“抵制风波”造成的影响,一时之间却难以消除。
这些还只是明面上的小手段而已,在背地里,一些不为人知的交易也在同时进行着。
很多人都在猜测,最后这关键两票,是谁临阵倒戈,投给了悉尼,而没有给北京投票呢?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朝鲜委员金俞顺和中华台北委员吴经国,成了人们主要怀疑的对象。
但身为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本身是没有投票权的,而中华台北的委员吴经国在和中国代表接触时,澳大利亚的委员也来找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