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识:前中国、元中国、早中国三个时代是怎样划分的?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篇有趣的读书分享。这篇分享的内容出自一本名为《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的新书,作者是知名学者李琳之先生。在2022年7月份,这本新书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发布会,不少国内权威学者出席并就书中的观点展开了热烈讨论。
其中,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先生就对李先生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质疑,而李先生也一一作出了解答和说明。这场学术探讨不仅涉及到了早期中国的历史断代问题,更引出了关于上古文明起源、王国与帝国的定义划分等诸多焦点话题,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学术盛会,窥探这些令人费解的历史谜团吧!
说起历史学界的学术争论,那可真是一件令人着迷的事儿。在这个领域里,从来都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论,专家学者各执一词,唯恐遗珠失校。就拿这次李琳之先生新书发布会来说,国内的顶尖学者们也是你来我往、唇枪舌剑,把关于早期中国历史的一些核心问题掀起了高潮迭起的讨论。
据了解,李先生这次推出的新作是一部上古史体系的集大成之作。在此之前,他已经出版过《前中国时代》和《元中国时代》两部巨著,分别描述了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300年、以及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1800年的华夏大地场景。而《晚夏殷商八百年》一书,则是将焦点聚焦在距今约4070年前后的晚夏时期,直至公元前1046年商纣王被周人所灭,完整展现了"早中国时代"这近800年的历史画卷。
不过,在发布会现场,著名学者张大可先生就李先生对这一时期的分期划分提出了质疑。他首先指出,李先生将西方和中亚、西亚的青铜时代与中国大禹时期的青铜出现挂钩存在矛盾。对此,李先生解释说,出现青铜和进入青铜时代是两个不同概念。根据考古发现,在公元前2135年左右,甘肃就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制造作坊,而在中原地区,距今约4100年也发现了最早的红铜器物,这些均为青铜时代的前奏。
接着,张先生又对李先生采用章后注而不是页下注的做法表示质疑。李先生则解释,出于方便普通读者阅读的考虑,才特意这么安排的,并不是学术理由。真要追根溯源的话,其实各大出版社的做法也是不尽相同。
最令人们费解的,莫过于李先生将公元前4000年至1046年划分为"前中国时代"、"元中国时代"和"早中国时代"三个阶段了。张先生就直接指出,所谓"早"和"前"有何区别,不够明确。对此,李先生解释说,"早"指一个阶段的早期,"前"则是该阶段尚未开始之前。他的划分标准是"最早中国"的诞生时间,以及酋邦、古国、王国、帝国等不同社会形态。根据考古发现,距今6000年到5300年是酋邦时期,5300年到4300年才进入古国阶段,而二里头文化崛起则标志进入王国时期。
至于黄帝时代属于哪个阶段,张先生认为应是距今4000年到2000年间的古国时代。但李先生解释说,从现有考古发现来看,黄帝时代还停留在酋邦阶段,尧舜时期才算真正进入了古国阶段。而且,他的断代体系并不是按照传统的夏商周断代,而是依据考古学关于古国、王国的划分标准。
讨论还涉及到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问题。张先生认为,李先生对晚商青铜时代的阐述很有见地,但没有讲透整个中国青铜史的全貌。李先生则表示,由于这本书只涵盖晚夏殷商八百年,所以西周青铜将在他的《西周史》一书中详细论述。
通过这场学术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研究中潜藏着太多未解之谜。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分期,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李先生的新作虽然给出了一种新的视角,但也并未能说服所有人。这或许正是研究历史的魅力所在,永无止境,层出不穷。每一个新的发现,都有可能推翻以往定论,开辟新的认知领域。就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去追寻那曲折蜿蜒、诗意盎然的华夏文明之路吧。
看完这场学术对话,你是否也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我们对自己的祖先文明了解得是如此有限和肤浅啊!从最早的酋邦社会,到古国、王国、帝国,中华文明的演进之路绵延数千年,其间隐藏着太多待解开的谜团。而这一切,都需要依靠考古学和文献学两条腿来共同探索和发掘。
我们理应为李先生这种以新的视角重构上古史的勇气喝彩。正是他们这样的先驱者,在学术殿堂上不懈地开拓进取,才让我们对祖先的智慧有了更多认知。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张大可先生那种对学术质疑的坦诚之言,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探索之路永不止步。毕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即使身怀绝学,也难免会有疏漏之处。
现在,这场学术对话的火种已经点燃,让我们拭目以待,期待更多有识之士加入其中,使真理之花在讨论的熊熊烈火中绽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