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副刊 | 作者 周乾
故宫东南部区域,有一组红墙绿瓦的建筑群——“南三所”,清时还被称为“阿哥所”。故宫古建筑群多用黄瓦,寓意皇权,而这里采用绿瓦覆顶,显得沉静而斯文。
南三所门廊
从慈庆宫到南三所
清皇子被称为“阿哥”,顾名思义,阿哥所和皇子关系密切。清代官书《国朝宫史》中记载:“凡大内俱黄琉璃瓦,惟此用绿,为诸皇子所居。”皇子们年龄尚小,如生长之绿树,又如初升之太阳。根据古人“五行五方五色”学说,五行之“木”位于东方,与青色对应,主生长;结合建筑功能,便形成南三所的建筑布局和色彩特点。
进入南三所门廊便是前庭;前庭院落以北,从东往西有三组并排建筑,分别称为东所、中所、西所,各所建筑布局与建筑样式基本相同。南三所在历史上主要为皇子的居所,如明万历帝长子朱常洛,清乾隆帝三子永璋、十五子颙琰(后来的嘉庆帝),清嘉庆帝次子旻宁(后来的道光帝),清道光帝长子奕纬、四子奕詝(后来的咸丰帝)、七子奕譞等。南三所在历史上有着非常丰富的称谓,主要与建筑群的多次改建相关。而居住在这里的皇子们,其人生重要大事之一,就是接受教育,完成学业。
西所一进院
南三所在历史上有多个称谓。《宸垣识略》记载:“撷芳殿在三座门北,殿宇三所……明曰端本宫,光宗青宫也;今改建三所,为皇子所居。”《日下旧闻考》记载:“端本宫在东华门内,即端敬殿之东,前廷甚旷,长数十丈,左为东华门,右为文华门,光宗皇帝青宫时所居也。天启末,懿安张皇后移居于此,名慈庆宫。其外为徽音门,壬午八月,懿安移入居仁寿殿,因改为端本宫,以侍东宫大婚。宫门前三石桥,盖大内西海子之水蜿蜒从此出焉。”《养吉斋丛录》也记载:“三座门北,殿宇三所,覆以绿瓦,亦旧时皇子所居。俗呼阿哥所或称所儿,中曰撷芳殿。”在清代内务府奏销档中,也将南三所记为“东三所”。
三所、撷芳殿、端本宫、青宫、慈庆宫、阿哥所、所儿、东三所,这些名词均指南三所,而撷芳殿则具体指一进院正殿。从位置来看,南三所位于故宫东华门区域,在东华门与文华门之间,三座门桥以北。而三所多被俗称为“南三所”,很可能因为其位置处于故宫南部。
中所之撷芳殿
南三所的称谓,主要因历史上多次改建而改变。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十一月,慈庆宫建成。明代官书《礼部志稿》记载: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月,嘉靖帝命“将清宁宫存储居之地后即半……建慈庆宫,为太皇太后居”。嘉靖十九年十一月丙辰,慈庆宫成。慈庆宫建造在清宁宫后面,在当时主要用于太皇太后的居所。而据《日下旧闻考》记载,万历时期皇太子朱常洛就在这里居住过。据明人吕毖撰《明宫史》记载:撷芳殿为慈庆宫中的建筑之一。
崇祯十五年(1642年)七月,慈庆宫更名为端本宫,主要用于太子朱慈烺大婚前居住,原居住在内的懿安张皇后移居至仁寿殿。
乾隆十二年(1747年),端本宫被改建成了南三所。《日下旧闻考》记载:“臣等谨按端敬殿与端本宫,今改建三所,为皇子所居。”内务府奏销档记载:“查撷芳殿改建三所房间,系乾隆十一年三月内兴工,次年工竣,迄今二十年未加粘修。”即三所为乾隆十二年改建完成。另据内务府奏销档记载:乾隆十九年(1754年)四月,南三所三进院落之后又加盖了后罩房一座。现存南三所建筑群,即为乾隆十九年之后的布局样式,各所由一、二、三进院及后罩房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