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墓画像石中《周公辅成王图》
细数整个中国古代史,历朝历代无一例外,皆是贤孝子孙辉煌开端、不肖子孙惨淡收场,这是符合优胜劣汰规则的历史发展趋势,周朝自然也未能幸免于难。
辗转200多年后,随着贵族与平民之间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政治腐败,时局动荡,周朝渐显衰颓,已经今非昔比。
周厉王贪图财物、骄奢成性,进一步压榨和剥削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无疑是雪上加霜,最终导致了全民反叛袭击,史称“国人暴动”。
无奈之下,厉王逃离都城,流亡在外十几年病死他乡。随后,厉王之子宣王即位,好不容易稳定了风雨飘摇的形势,却是好景不长。
▲国人暴动,厉王出逃
东周由来—平王东迁
宣王之子幽王即位,昏庸无道,沉湎酒色。宠妃褒姒,生的美若天仙,却也冷若冰霜,为了博她一笑,幽王煞费苦心,竟然听从奸臣的建议,点燃烽火台。
烽火台原本是为了防御犬戎侵袭而修筑的,用来传递紧急军事情报,只要诸侯见烽烟四起,就知道天子有难,诸侯们必然带兵前来救驾。
谁知却是无中生有的荒唐戏弄,千军万马狼狈不堪,敢怒不敢言,倒是真引得褒姒嫣然一笑,史称“烽火戏诸侯”。
这作茧自缚的举动给危如累卵的周朝又一记重击,他也将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幽王烽火戏诸侯
幽王为了讨好褒姒,又不惜废黜申后的王后之位,及其子姬宜臼的太子之位,改立褒姒为王后,及其子姬伯服为太子。
申后与姬宜臼暗中逃回母国,投奔申侯,联合鄫国、犬戎发动兵变,夺取政权。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陷都城镐京,幽王命人点燃烽火台,却迟迟等不到诸侯带兵前来救驾,幽王和姬伯服在骊山死于乱军之手,褒姒被掳走,都城财物被洗劫一空。
在诸侯拥立下姬宜臼得偿所愿,继承王位,是为平王。一方面犬戎侵袭*扰,另一方面自然灾害泛滥,公元前770年,平王做出了一个艰难的重要决定—将都城由镐京向东迁至洛阳,史称“平王东迁”。
后世以此事件将周朝一分为二,之前称为西周,之后称为东周。
春秋五霸—指点江山
平王虽临危受任,却难以力挽狂澜,况且背负着间接弑君*父的罪名,曾经不可一世的周天子早已威望扫地。
天灾人祸致使国力锐减,都城东迁又丧失大片故土,人寡、财薄、地狭,无力抵御外族入侵,必须依赖诸侯庇护,曾经固若金汤的周王朝也已名存实亡。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弱臣强的情形之下,各路诸侯明目张胆的指点江山,面对天下共主之位的诱惑,不可避免的陷入了逐鹿争霸的纷乱时代。
中原狼烟四起,春秋拉开帷幕。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百家争鸣,战火不休,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有幸被历史铭记的人物不在少数,其中,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号令一方、名垂千古,史称“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形势图
战国七雄—制衡并立
春秋和战国并没有明确的界线,普遍以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史称“三家分晋”,形成了齐、楚、燕、秦、赵、魏、韩,此消彼长的制衡并立格局,史称“战国七雄”。
战争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却也促进了新兴的制度建立,变法运动在各个诸侯国中如火如荼的开展。秦国以最彻底的姿态取得变法成功,成为诸侯国中首屈一指的实力强者,代周自立之心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