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教版朝代歌,仅仅60个字,高度概括了上自三皇五帝、下至宋元明清,包括神话传说、奴隶社会、封建王朝在内的将近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更迭。
同时,这也折射出了将近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更迭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字博大精深的魅力。
但是其中,“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素来颇有争议,问题就出在这10个字表达的意思是否可以理解为“东周=春秋 战国”。
由语文短句转变成数学公式,看似顺理成章,实则打破玄机,这要从问题的本质说起,东周与春秋战国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在商朝末代,国君纣王荒淫残暴,天下民不聊生。这时,诸侯国周日益强大,与君主形成对峙局面。公元前1048年,文王次子武王于黄河南岸与八百诸侯会师,制定灭商大计,进行军事演习,确立了周的盟主地位,史称“孟津观兵”。
公元前1046年,武王亲率大军出征,于牧野以弱胜强,拿下先发制人的决胜一战,随后攻克商朝都城朝歌,纣王身死鹿台,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定都镐京。这段熟悉的历史正是电视剧《封神榜》故事的原型,史称“武王伐纣”。
武王伐纣
周武王雄才大略,对内任用贤臣,对外分封宗亲,使长期满目疮痍的华夏大地得以焕然生机,让饱受水深火热的黎民百姓安享太平盛世。
然而,命运并没有留给这位意气风发的周朝开国之君太多施展抱负的时间,仅仅在位十几年他就溘然薨逝。随后,武王之子成王即位,年仅13岁,在叔父周公鞠躬尽瘁的辅佐下,继续日理万机安邦定国。
其后,成王之子康王即位,秉承先祖遗愿励精图治。皇天不负有心人,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周朝达到鼎盛,史称“成康之治”。
细数整个中国古代史,历朝历代无一例外,皆是贤孝子孙辉煌开端、不孝子孙惨淡收场,这是符合优胜劣汰规则的历史发展趋势,周朝自然也未能幸免于难。
辗转200多年后,随着贵族与平民之间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政治腐败,时局动荡,周朝渐显衰颓,已经今非昔比。
周厉王贪图财物、骄奢成性,进一步压榨和剥削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无疑是雪上加霜,最终导致了全民反叛袭击,史称“国人暴动”。
无奈之下,厉王逃离都城,流亡在外十几年病死他乡。随后,厉王之子宣王即位,好不容易稳定了风雨飘摇的形势,却是好景不长。
宣王之子幽王即位,昏庸无道,沉湎酒色。宠妃褒姒,生的美若天仙,却也冷若冰霜,为了博她一笑,幽王煞费苦心,竟然听从奸臣的建议,点燃烽火台。
烽火台原本是为了防御犬戎侵袭而修筑的,用来传递紧急军事情报,只要诸侯见烽烟四起,就知道天子有难,诸侯们必然带兵前来救驾。
谁知却是无中生有的荒唐戏弄,千军万马狼狈不堪,敢怒不敢言,倒是真引得褒姒嫣然一笑,史称“烽火戏诸侯”。
这作茧自缚的举动给危如累卵的周朝又一记重击,他也将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幽王为了讨好褒姒,又不惜废黜申后的王后之位,及其子姬宜臼的太子之位,改立褒姒为王后,及其子姬伯服为太子。
申后与姬宜臼暗中逃回母国,投奔申侯,联合鄫国、犬戎发动兵变,夺取政权。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陷都城镐京,幽王命人点燃烽火台,却迟迟等不到诸侯带兵前来救驾,幽王和姬伯服在骊山死于乱军之手,褒姒被掳走,都城财物被洗劫一空。
在诸侯拥立下姬宜臼得偿所愿,继承王位,是为平王。一方面犬戎侵袭*扰,另一方面自然灾害泛滥,公元前770年,平王做出了一个艰难的重要决定—将都城由镐京向东迁至洛阳,史称“平王东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