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搁置以后,2016年底,黑龙江大桥终于迈出了施工的第一步,中俄双方在各自境内同时开工。在经历了3年的紧张建设后,黑龙江大桥在2019年5月实现了成功的“合龙”,中俄双方的代表实现了在黑龙江大桥上的历史性握手。
在成功“合龙”之后,中俄双方继续完成了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口岸手续制订,同时也进一步测试大桥的通行能力和载重能力,然而2019年底疫情的突然到来延缓了大桥的通车时间,直到“合龙”后的第三年,2022年6月大桥才实现了正式的通车。
黑龙江大桥总投资24.7亿元,俄罗斯方面投资16.5亿元,我国投资8.2亿元。工程的主体建设为19.9公里,我国境内共有6.5公里,黑龙江大桥的起点位于我国的黑龙江省黑河市,终点位于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直接将中俄双方的通关口岸联系在一起。
该大桥的设计满载车辆数量为630辆卡车、164辆公共汽车和68辆其他汽车,当前黑龙江大桥还处于试运营阶段,只允许部分工程车辆通过,在全面放开同行以后,我国和俄罗斯的贸易往来将会更加密切,预计在2031年底,黑龙江大桥的运输量可以达到进口货物71.9万吨、出口货物66万吨。
在黑龙江大桥的建造过程中,我方的施工团队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完美完成了我国首座高纬度、高寒地区的钢混叠合梁矮塔斜拉桥,这座大桥的桥梁长度达到了1284米,宽度为14.5米。为了解决黑龙江地区冬季气温低,夏季存在汛期等问题,桥梁主体采用了全新国产制造的Q420qFNH级耐候钢材,这种材料,这种钢材能够抵御住零下60℃严寒的考验。
同时,在建设过程当中,施工方也注重环境保护工作,,施工方在施工的上游投放了大量鱼苗,并且在鱼类的产卵繁殖期密切监测水质环境和鱼类生存情况。施工产生的积水和废水也不会直接排水黑龙江,而是先流入净化池,经过层层过滤达到排放标准后才排入黑龙江。
黑龙江大桥的修建过程中还采用了非常先进的数字化管理。通过一个二维码,直接将每一块材料的生产、流通、安装过程全部纳入其中,做到了所有材料的源头和过程的可追溯性。大桥项目还创造性的运用了BIM管理模式,只需要较少的人力就可以控制整个庞大复杂的数控系统,做到更加高效和智能。
正是因为在修建黑龙江大桥的过程中采用了许许多多的科技创新,才能高质量地完成了这座大桥,拓宽了中俄贸易和交流的通道,那么,黑龙江大桥建成以后对于中俄双方具有哪些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