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袁杰
2021年9月17日,江苏常州,武进市民广场巨大的荷花雕塑。 视觉中国 图
长期以来,有种说法是,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一路向西辐射,经苏州、无锡,到常州,其辐射效应递减。
从经济总量来看,苏锡常三市确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局面:最靠近的上海的苏州,2020年GDP已超两万亿,无锡正向1.5万亿进发,而距上海较远的常州还没到8000亿元。
虽然,由于存在面积、人口等因素,“体量”并不代表苏锡常之间的真实差距。但这些年,在强手如林的苏南,常州确实更像是个追赶者。
不过,常州认为,在我国打造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的新当下,城市竞争将重回产业竞争的主赛道,“常州时刻”来了。
9月23日开幕的中共常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常州市委*陈金虎在报告中称,未来五年,区域竞争格局巨变的“最大红利在常州”,交通枢纽地位的“最大提升是常州”,新一轮发展最好的“时与势”,聚于常州。陈金虎表示,过去,常州靠制造业赢得了“工业明星城市”称号,未来,仍将靠产业重振雄风、再创辉煌。
常州梦想“中轴崛起”
东起上海,一路向西,经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西至江苏省会南京。与铁路“沪宁线”相仿的这条城市和产业带,堪称中国最繁忙的产业城市带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这条东西向的城市带上诞生了“最强县市”昆山、“中国工业第一县”江阴,“园区经验”等经验成果也是发轫于此。
沪宁线沿线城市也呈现出经济总量自东向西的“梯度现象”:紧邻上海的苏州已于2020年进入GDP“两万亿俱乐部”,无锡已超1.2万亿,而再往西,地处上海大都市圈最外圈层的常州,尚未迈过8000亿门槛。在经济大省江苏,苏锡常三市分别排名第一、第三和第五位。
尽管在经济强省江苏省内的排名不在第一梯队,但常州的经济总量若放在全国并不黯然——拿到外省看,常州的经济总量可以和山东“第三城”烟台平起平坐;在浙江可超过温州,稳居第三;在安徽,常州GDP更是安徽“第二城”芜湖的两倍有余。
在传统语境和区域格局中,常州被贴上了上海大都市圈、苏锡常地区的“边缘者”和“追赶者”的标签。但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以及高速、高铁、过江通道等交通设施的提速完善,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以太湖为圆心的苏南苏中、浙北皖南地区的竞合格局,正在迎来重新洗牌。
左右呼应上海和杭州,北向跨江连接泰州、盐城,南下联系杭州,位居沪苏浙一市两省地理中轴的常州,将有望从竞合的“边缘”走向舞台的“中央”。
正如陈金虎在常州党代会报告中谈到,未来五年,随着常泰(泰州)长江大桥的建成,常州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一座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串联苏南、浙北、皖南区域联动发展的“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呼之欲出。
常州提出,五年内将完成交通投资2000亿以上,实现3小时通达全国重要城市、2小时通行江苏全省、1小时畅行都市圈,建成东西向的南沿江城际铁路、南北向的常泰铁路,并尽早开工建设串联皖南的镇宣铁路、直达苏北的盐宜铁路,等等。
交通只是“开路先锋”。陈金虎表示,常州将加快建设“五大中轴”,即长三角交通中轴、创新中轴、产业中轴、生态中轴、文旅中轴。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获悉,面向“十四五”,常州正式明确“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城市发展定位。
区域竞合格局巨变,常州将迎发展“大红利”
陈金虎在本次党代会报告中谈到,放眼周边,未来五年,区域竞争格局巨变的“最大红利在常州”。
为何这么说?据介绍,当前,中美博弈的焦点在科技与产业,中国正在打造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城市竞争也重归“产业主赛道”。
产业,正是常州的“拿手好戏”。常州制造业规模大、门类全、韧性好、开放程度高。数据显示,常州的工业规模已突破1.3万亿。
同时,常州工业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隐形冠军”多,配套能力强。常州拥有“隐形冠军”企业200多家,中国工业大奖、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均列全国地级市第一。
在这些单项的比拼上,常州甚至力压“最强地级市”苏州。
简单而言,“隐形冠军”企业的体量不算大,但在各自细分领域却掌握着“独门绝技”,无论是市场占有率、利润率,还是知识产权拥有量,都拥有在行业内的绝对话语权。
比如,在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动车组“复兴号”上,从齿轮传动系统、基础制动装置,再到高速列车塞拉门系统等,都有着“常州制造”的身影。
这些零部件并不像冰箱、彩电等被消费者可感可知,但在产业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国工业配套能力的体现。
把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手握多个工业“独门绝技”后,常州在打造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中,逐渐成为了别人“离不开的常州”。
常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对澎湃新闻表示,常州制造,可以成为上海、南京、杭州三大都市圈的“传动轴”,“就像是居中的齿轮,(常州)可以让要素资源的流动更加顺畅”。
而这个“传动轴”,正是靠智能制造来驱动。而这,也是常州是打造“中轴枢纽”的一大内涵要义所在。
重振城市雄风,还看产业
上世纪80年代,常州诞生了一批风靡全国的工业品,也是“初代网红”,比如红梅牌照相机、幸福电视机等等。1985年,常州金狮自行车曾年产超百万辆。
陈金虎表示,过去,常州靠制造业赢得了“工业明星城市”称号,未来仍然要靠产业重振雄风,再创城市辉煌。
和过去相比,当下的“产业赛道”上,没有创新就没有核心竞争力,也无法行稳致远。常州提出,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谋划实施一批“最具比较优势、最能带动全局的重大创新举措”。
比如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常州将继续放大和提升自身的“专精特新”特质,落实攻关任务“揭榜挂帅”、“赛马”机制,以突破“卡脖子”难题,创造更多“撒手锏”绝技,形成更多“行业领先”和“不可替代”。
常州设立了400亿元的政府科创资金,并带动各类社会资本形成2000亿元创新投入,目标是五年集聚1000家资本机构、投资100家上市公司,为科技创新注入金融活水。
未来5年,也就是到2025年,常州希望“专精特新”示范企业能达到300家以上,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倍增。
同时,针对被诟病产业“有高原无高峰”的问题,常州拟培育壮大一批贡献份额大、带动力强的领军企业,百亿元以上工业企业(集团)累计突破30家。
用陈金虎的话说,常州要形成“既有大象军团、也有蚂蚁雄兵”的企业矩阵:精心培育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培育2~3个产值超三千亿元的地标产业,支撑常州工业规模总量早日突破两万亿元。
同时,常州的目标是五年内地区生产总值能突破1万亿元,跻身“万亿俱乐部”。
在常州决策层看来,未来五年是常州乘势而上、赢得新一轮发展机遇的关键五年。“势能积累到一定的临界点,就会喷薄而出、不可逆转。”陈金虎说。
责任编辑:李克诚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