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象鼻山介绍100字,桂林象鼻山的故事100字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2-12-01 22:41:13

象鼻山

作者 | 周志峰

“水底有明月,

水上明月浮。

水流月不去,

月去水还流。”

这是南宋诗人蓟北处士描写水月洞奇景的古诗,细致地刻画了水月洞“天上、水中、水底,明月辉映”的千古奇观。

诗中描绘的水月洞在桂林象鼻山。据地质学家考证,3亿年前的远古桂林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的碳酸盐类物质不断沉淀、钙化、堆积。大约260万年前,地下发育出了很多地下河,有的长度达到十几公里长。距今十几万年至几万年前,地壳抬升,地下河露出地表,在长期的流水侵蚀、搬运、溶蚀的过程中,其它的溶洞逐渐崩塌,最终仅留下如今象鼻山所在的这一段暗河,在象鼻山东麓形成了东西通透的圆洞,江流穿洞而过。洞长17米,宽9.5米,高12米,面积约150平方米。早在新生代晚期至商周时期,这里已经有人类活动的遗迹。考古专家在这里挖掘、出土了多种石器,陶器和骨器。

据《象山记》载:“……有石穴一,彼此可以相望,形圆而长,其半入于漓水,水时高时下,故其穴亦时大时小。”真实记录了水月洞“洞在水上,若明月浮于水”的奇妙景象。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粤西游记》中这样描述象鼻山:“……出其前,直盘至西北隅,是为象鼻岩,而水月洞现焉。盖一山而皆以形象异名也。飞崖自山顶飞跨,北插中流,东西俱高剜成门,阳江从城南来,流贯而合于漓。上既空明如月,下复内外潆波,水月之称以此。而插江之涯,下跨于水,上属于山,中垂外掀,有卷鼻之势,象鼻之称又以此。”清清楚楚描写了水月、象鼻的来历。

于是,“象山水月”成了桂林一大奇景。然而,更为神奇的是“象山水月”与漓江东南岸约 2公里的穿山公园的穿月岩遥遥相对。穿月岩位于穿山山腰,洞穿山体,高广空明,宛如皓月当空。象山水月浮于水,穿山月岩挂于天,构成“漓江双月”的又一胜景。千百年来,游人慕名而来川流不息,文人*客舞文弄墨题诗者众,雅士俗子莫不叹为观止。

桂林象鼻山介绍100字,桂林象鼻山的故事100字(1)

象鼻山坐落于桂林城南、漓江西岸,桃花江(古称阳江)和漓江在此交汇。象鼻山原名漓山、沉水山,因有水月奇洞,造就整座山犹如一头巨象驻足漓江,踏水而饮,故称象鼻山,又叫象山。象山海拔200米,高出江面55米,山势孤拔峻峭,岩石苍灰。山上植被丰茂,四周绝崖险峻,崖壁蒙萝摇翠,绿榕依依。从空中俯瞰,整座象山就好比上苍安放于桃花江和漓江交汇处的一枚水滴形翡翠吊坠,尖尖的那头正是水月洞和象鼻子。象鼻山形神毕似,汇聚了桂林山水“山青、水秀、石美、洞奇”的所有特点,既代表着喀斯特地貌危峰的兀立嶙峋,也展示着百里漓江秀水柔波的静美灵动,还呈现着奇洞古穴岩溶的苍古雄浑。这里江流清澈,碧绿透底,江面开阔,水平如镜,象山倒映于嫩绿的江中,水月漂浮于恬静的水面,摄人心魄。象鼻山主要景点有水月洞、象眼岩、普贤塔、云峰寺以及寺内太平天国革命遗址陈列室等。二水夹流的水月洞流水贯通其间,形如浮月,洞壁巨石垂踞,直入水中,构成神奇的象鼻山,早在唐宋即被辟为游览胜地,距今已千年有余。象鼻山成了每位游客必到的打卡地,成了桂林的城徽山,也成了桂林旅游的地标。

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象鼻山的优美传说,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

一说,当年七仙女偷偷相约下凡,悦赏人间美景。一日,来到桂林,但见河湖密布,山清水秀,然而水患频生,民生凋敝,满目凄凉。最小的仙女心生悲悯,回天庭后不久,便私自骑着玉帝的天象坐骑下凡,帮助人们疏浚漓江。后来被玉帝发觉,遂将小仙女带回天庭,把天象化为石山立于漓水西岸,为防其再次兴风作浪,用一把宝剑插其背上,令其用不得返。又一日,普贤菩萨云游至此,见天象被宝剑镇于漓江之滨,因感念天象造福人间的壮举,慈悲顿生,遂施法力拔去天象背上的宝剑。但天象私自下凡,毕竟触犯了天条,天庭自然是回不得了,普贤菩萨就用宝瓶置于象背将其镇在原地,祈福人间永远安定美好。后来,宝瓶变成了象山顶上的普贤宝塔。

另一种说的是,玉帝有一次南巡到桂林,他的坐骑天象由于劳顿过度,加之水土不服,患了重疾。玉帝狠心地把天象遗弃于漓水荒野,自己走了。一农夫发现了这头奄奄一息的天象,心疼地采些草药为其疗治。经过老农精心照料,天象慢慢恢复了体力,治好了顽疾。天象感激涕零,索性冲破天庭的清规戒律,安住桂林,帮百姓耕作,疏通河道,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后来,玉帝知道了天象滞留人间的事情,大发雷霆,下令遣返,捉拿回天庭发落。天象不从,与天兵天将在漓江畔大战七天七夜,胜负难分。恶战刚过,天象口渴难忍,来到阳江入漓江的三角地带喝水,熟料被托塔天王李靖一剑钉在这里,剑刃深深地插进天象的身体,剑柄留在了外边。天象化为象鼻山,剑柄化成了山顶的普贤塔。天象从此永远陪伴着漓江,陪伴着善良朴实的桂林人民。

两种说法都提到了剑柄。原来,远远望去,耸立于象鼻山之巅的普贤塔就像插在大象背上的一只剑柄,又酷似一只古朴典雅的宝瓶。因此,这座塔又叫“剑柄塔”、“宝瓶塔”。传说佛教中的普贤菩萨专司智慧和道德,他的坐骑就是六牙白象。普贤塔位于象山之巅,与上面的传说相吻合,印证了普贤菩萨骑大象的说法。大象寿命可达200余年,在全世界都是吉祥物,在古代中国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吉祥意义。“象”与“祥” 同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憨厚敦实的大象被称为瑞兽,寓意安乐祥和。封建社会里,象是江山稳固、社会安定的吉祥物。在紫禁城太和殿皇帝宝座前,就有一对这样的吉祥物——大象驮宝瓶,寓意天下太平,预示时世安宁和平。

我与桂林象鼻山最早结缘是在2007年暑期,那次我陪刚刚初中毕业的儿子来过。由于跟团,时间紧迫,只在漓江之滨欣赏了一番象鼻山,就匆匆赶路,脑海里只留下一座状如大象的石山印象。后来,在伏波山还珠洞的一番奇遇,竟真的让我的儿子与桂林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为我以后多次来桂林创造了难得的机缘。伏波山还珠洞有一块呈圆锥状的倒垂石柱,锥尖与地面相距约2寸。传说石柱可伸可缩,每当它延伸下去与地面接触一次,桂林就会出状元一名。故有民谣云:“石头连,出状元。”导游们称此地为“状元及第(地)”,让随团的学子都去在地上趴一趴,把胳膊伸进石柱的锥尖与地面的空隙,把石锥和地面连起来,讨个“状元及第”的好彩头。孩子们都做了,儿子也照做了。谁承想儿子与桂林大地的一次亲密接触,竟让他与桂林结下了深深的情缘。七年后的2014年6月,儿子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桂林空军某部工作。后来每每忆及,我和儿子都会开怀大笑,都说缘分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儿子在桂林工作,我来桂林的次数更多,象鼻山也重游过好几次,但每次都匆匆而过,并没有更深入的认识。

桂林象鼻山介绍100字,桂林象鼻山的故事100字(2)

前几天,我再一次来到桂林,参观的第一个景点就是象鼻山。故地重游,这一次才让我真正了解到了象鼻山和它背后的故事。

那天,我随团来到象山公园,一下车就看见了久违的大榕树。一株古榕根深叶茂,独木成荫。它冠幅展广,气根垂挂,柱根相连,柱枝相托,绿叶茂密,遮天蔽日。一片古榕郁郁苍苍,盘根错节,老态龙钟,蔚然成林。穿过古榕搭成的天然凉棚,我兴冲冲地登上爱情岛观赏“三山两江两洞”的奇观。

站在爱情岛向南远眺,漓江如一匹翠绢向南铺展而去,远方是著名的穿山和塔山。近前,漓江西岸的象鼻山近在咫尺。漓江和桃花江在此交汇,把象鼻山紧紧围在水中央,水月洞的倒影像极了水里的明月。穿山半山腰,一个溜圆的石洞好似一轮悬于半空的月轮,豁然敞亮,被称为月岩。与穿山相对的塔山活像一只背上驮着宝塔渡江的乌龟。龟背上的宝塔叫万寿佛塔,始建于明代,供奉着南无无量寿佛,寓意福寿延年。穿山的月岩和象鼻山的水月洞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水里,并称“漓江双月”,是桂林有名的景点。

许多人在桃花江右岸近距离观赏象鼻山,我也赶过去拍了很多照片。只见高大突兀的象鼻山,背上驮着状如宝瓶的普贤塔正一步步从桃花江南岸向漓江东岸款款走来,卷曲的象鼻子伸进水中,仿佛要饮尽漓江水。前腿和鼻子之间,天造地设一轮临水明月,形成象山水月的奇景。正欣赏在兴头上,一个导游过来了,边走边解说着搞直播。我默默地尾随着他,倾听他讲水月洞和象鼻山的传说。他边走边讲,介绍毕象山水月,他准备登上象山直播。我吃了一惊,来过象山多次,常常想着有一天能登上山顶俯瞰桂林城该多好,往往因找不到登山口而作罢。我快步跟上直播导游,找到了登上通道。看看表,却已经快到集合时间。我怀抱遗憾,悻悻出园集合去了。

弥补缺憾的时机终于来了。临走前一天,团里安排游日月塔。到了一看,下车的地方竟与象鼻山一路之隔。我给导游请了假,专门去登象鼻山。导游嘱咐了集合时间和安全事项,我撒腿就跑。从入园到出园,我全程用了40分钟时间,一刻不停地小跑,终于登顶游览了象鼻山。我汗流浃背,衣服完全被汗水溻湿了,但终究完成了攀登象鼻山的夙愿。

我从象山水月出发,逆着桃花江行走200来米,过了小石桥从大象屁股后绕西南方向观览,沿着山根走进了山下的云峰寺。云峰寺建于唐朝,当年是日本佛教始祖鉴真大师的僧舍,也是太平天国攻打桂林城的指挥所。鉴真东渡,五次失败。从福建绕广东来到桂林,曾在位于象鼻山下的这个寺院住了一年多,当时岭南十四州的许多官员学者都得到了鉴真大师的授戒。后来,鉴真在水月洞乘船南下,第六次东渡成功。1852年,太平天国永安突围后进发桂林,抢占象鼻山,并从东、南、西三面包围桂林城,象鼻山顶成了太平军的前沿阵地。他们在山上架起大炮猛烈轰击城内清军,衙门前的旗杆都被打断了,“向城中各衙署昼夜轰击,又连攻西北之丽泽、西清、伏波等门”,除此之外还“多制吕公车,高与城齐,四轮飞拥,距堙而蚁附之”。即使这样,攻坚一月有余,始终拿不下桂林城。后来战略调整,全面撤围,挥师北上。有意思的是太平军转移时采取瞒天过海的战术进行掩护。他们在象鼻山上,扎了好多草人,把长长的鞭炮用药线连接燃放,掩护太平军转移。目前,云峰寺内建有太平天国陈列室,完好地保存着太平军当年用过的战旗、刀枪和炮弹。

穿过云峰寺,沿南山根绕过去,山东南麓有太极洞,石壁上刻有“南极洞天”字样。洞高2米,宽1.5米,长8.4米,东向临江,直通水月洞内,壁间有古代石刻若干。水月洞洞口朝阳,也叫朝阳洞。宋代曾在洞中建朝阳亭,清代改名得月楼,今已废。洞内有张孝祥《朝阳亭诗序》、范成大《复水月洞铭并序》、陆游诗稿手札等摩崖石刻等50余件。谁也不会想到早在800年前,围绕水月洞的命名两位桂林前后任地方长官张孝祥和范成大之间曾经展开了一场著名的笔墨官司。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张孝祥被贬为静江(今桂林)知府,次年游水月洞,流连美景至夜不归,一时兴起题诗作序。因见洞口向东,便把亭名、洞名、岩名一律改为“朝阳”,并刻其《朝阳亭诗序》于水月洞北壁之上;乾道九年(1173年),范成大主政桂林,认为张孝祥观点不妥,主张恢复“水月洞”的原名,写下《复水月洞铭并序》,并刻其于水月洞南壁之上,同时在序言中希望“百世之后尚无改也”。两序南北对峙于洞壁之上,珍藏着桂林这一段宝贵的历史记忆,彰显着桂林山水深厚的文化气韵。

桂林象鼻山介绍100字,桂林象鼻山的故事100字(3)

沿着水月洞旁的之字形石径上山,山腰处坐落着一条贯通南北的石洞,长52.8米,高约2米,最宽处有10米,最窄处仅5米。洞扁长,形若长廊,面积约274平方米。因其恰恰处在大象眼睛的位置,人们叫它象眼岩。它其实是一段很长的古地下河道,形成时间比水月洞还早。象眼岩南北两处穴眼是远眺风景的最佳窗口。从南眼远眺,江波浩渺,竹筏帆船历历可数,塔山穿山尽入眼帘;从北眼张望,屋舍俨然,高楼林立近在咫尺,桃花江从无边的绿海中悠悠而出。象眼岩的北眼在悬崖峭壁之上,绝壁百尺,无路可通。顺着南眼侧旁的山道可以迂回到普贤塔下。

普贤塔坐落于象背之上,建于明初,是一座喇嘛式实心红砖塔,通高13.6米,须弥座,双层八角形,塔身宝瓶状。第二层北有青石线刻“南无普贤菩萨”字样,故名普贤塔。塔的造型精巧别致,与周围山水相映成趣,搭配得天衣无缝。远看普贤塔似一头大象驮着的宝瓶,又犹如插在象背上的剑柄,这也许是两个传说的源头吧。

普贤塔四周有若干石磴可上下山,形成四通八达的环山道。山顶平坦,小径纵横交错,林木葱郁,枝柯交相成荫,清幽静谧。这样平整的山顶当年被洪秀全看中,以象鼻山作主攻阵地,安置大炮,排兵布阵攻打桂林城。怎奈城池坚固,久攻不得,在普贤塔周围,留下了许多炮洞。

而今,站在象鼻山顶的观景平台上,环顾四周,海清河晏,江山多娇。抚今追昔,数风流人物归尘归土隐入尘烟;鉴往知来,惟江如青罗山似画屏悠悠千古。

(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END—


专栏作家】周志峰,在报刊及网络发表有散文诗歌作品等,陕西省作协会员,现居陕西洋县。

摘选自:读书村,版权属作者所有。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