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圣碑的来历,双碑的由来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2-12-12 21:35:55

凫村古村落

作为孟子诞生地凫村,历史上一直隶属邹县(现邹城市),解放后划给了曲阜管辖。邹城因为历史上就是孟子的诞生地,是名符其实的孟子故里。邹城的孟庙、孟府、孟子墓与凫村的孟子故里坊、孟子故宅和孟母林原本是一个“四孟”或“五孟”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体系,现在却被人为的割裂成两个部分。孟子故里,作为孟子思想的寄托载体,更是后世缅怀和瞻仰的重要之地,需要我们更多地走进它保护它。

史事六,双圣碑力证孟子邹县人

双圣碑的来历,双碑的由来(5)

双圣诞生地

肇启光绪十八年(1892)《邹县续志》载“陬、邹考”言:

“……版图所入,可按而稽,至圣发祥,实在于此。诚邑志所当大书特书,以敬告来者。”

民国十三年(1924),邹县教育会会长张丕矩(清末庠生、山东省文史馆馆员,清光绪二十九年入庠),立孔孟诞生碑于邹县火车站下,“以表明邹县为孔孟发祥之地,俾来往过客经此触目兴景仰之思”(再版《邹县地理志》语)。碑文为兖州人王景禧(清翰林院编修,山东咨议局副议长,孟子七十四代嫡孙孟繁骥的岳父)书写。邹城市确为孔孟诞生之地,立碑纪念。

邹城双圣碑是指孔子、孟子诞生圣地碑。位于邹城火车站广场。双圣碑皆高 3.3 米,宽 1.1 米,方形碑座,碑身分别刻“孔子诞生圣地”和“孟子诞生圣地”。1920年代津浦路幵通后,为使过往乘客知悉此处为圣人诞生之地,邹县教育会长张丕矩倡议立制了两座均面向铁路而立的“双圣碑”。文革期间曾被原地推倒,1987年3月4日,新火车站建成,将碑移于火车站广场,面南并列,并建碑亭。立碑采取“孔子降生纪元法”,同载立碑时间为“孔子降生二千四百七十五年甲子”,即1924年。这也是邹城市历来被誉为“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的根源所在。

孔子诞生地是尼山,尼山现属曲阜市。历史上,尼山属于邹城,一直到 1968 年以前,尼山都属于邹城,当时也叫邹县。所以,邹城可以说是孔子、孟子的诞生地。

民国二十三年(1934),邹县县长臧家袆督修《邹县新志·艺文·文录》载马星翼撰《鲁昌平乡碑》文曰:

“《史记·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今《邹县志》云:‘昌平山在县东北五十里’。《曲阜县志》云:‘故昌平乡,今为邹县之鲁源村,在昌平山下。’”

1934 年王献唐先生所著《三邾疆邑图考》谓:古陬邑固在邹县昌平附近,即今之昌平乡,其地两面界鲁。

当代著名学者张知寒云:“孔子出生于邾国,被称为‘邹人之子’,后随其母迁居于曲阜,遂鲁国人。”

清人郑环《阙里述闻》卷一载:

“鲁襄公二十三年辛亥,孔子三岁,圣父陬邑大夫卒,逾月葬鲁城东北防山之阴,泗河之南,墓而不坟。圣母颜氏守节抚孤,居鲁侯阙里门外之阙里。”

史载,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母亲颜徵在带着三岁的儿子,离开昌平乡(鲁源村),迁居阙里。

关于孔子三岁迁居阙里,许多书中都有论述,但没有人详细考订颜母迁居时的具体路线。原鲁源村*张奉军在撰写《鲁源村志》的时候,梳厘出了颜母迁居阙里的路线:

鲁源—白村—余村—南辛(过一座桥)—北元疃—夏宋—息陬—店子—四个张曲(又过一座桥)—南泉—阙里。

双圣碑的来历,双碑的由来(6)

颜母迁居阙里的路线图

自古以来,这条线是鲁源村通曲阜的唯一道路。古人都是沿河而居,这条路就在沂河的东岸,一路上散落着好多个村子,这样才便于他们行走和休息。尼山有观川亭,说是孔子站在这里,观五川汇流,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说明孔子也曾回到过他的出生地,他走的,也应该是这条路。以前人们到尼山祭孔,走的也是这条道,元人杨奂《东游记》中就曾写到。只不过与颜母走的方向相反而已。

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这条路线上有夏宋村,村里有一不高的小山,叫崇德山。查1998年出版的《曲阜地名志·行政区划与居民地》有这样的记载:

“相传,春秋末期,即有人在此生息。孔子曾在此给学生子张等人讲解‘崇德、辨惑’,故而人们将村西的山命名为崇德山,以为纪念。”

该书第五编《自然地理实体》中,也有相关介绍:

“崇德山,在息陬乡西夏宋村西,山势突兀,海拔100米。据清光绪版《邹县续志》载:‘崇德山:在城东四十里西夏宋西。有碑志云:‘颛孙子张设教于此。’故名。”

以上内容提供了两个信息:一是孔子曾经来到,回答秘问“崇德、辨惑”也是在这里;二是孔子弟子子张曾在此设教讲学。这两件事,为这一带染上了浓浓的儒家文化色彩。这些信息还说明,这个村子与孔子是同时代,为颜母迁居阙里提供了根据。

大约在宋朝时期,夏、宋两姓先后定居于此,因此有了“夏宋”的名称。元朝至正十年(1350),夏宋的名字就出现在了大湖村所立《创建显灵英济王庙记》碑刻中,这应该是夏宋村第一次见诸记载。后来,又有其他姓氏陆续迁来,分片而居,分别称刘家行、孙家行、李家行、聂家行、卓家行、孔家胡同、王家胡同等,但对外则笼统地称夏宋。此村最早归邹县管辖。《邹县续志》有载:

“夏侯社:夏宋。”

1946年由邹县划归曲阜县第五区,1958年划归息陬人民公社,今属息陬镇。由于人口的增加,于1960年分成西、南、北三个行政村。崇德山在西夏宋。此山距曲阜城区12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3.5公里,距孔子出生地尼山13公里。

子张向孔子请教“崇德、辨惑”一事,载于《论语·颜渊》篇: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清光绪十八年(1892)刊行的、吴若灏撰修的《邹县续志》卷二说:

“崇德山:在城东四十里夏宋村西。有碑志云:‘颛孙子张设教于此。’故名。”

此县志比我们所见这通碑刻早了16年,说明在此之前,还有一通碑也记载了这件事。

双圣碑的来历,双碑的由来(7)

作者读碑

因为这分碑文得来着实不易,且里面提供的信息又十分重要,一般人很难看到,所以我决定把全文录在下面。碑上没有标题,直接进入正文:

我社有崇德山,相传为先贤颛孙氏设教之处,而其地寔居夏侯社之中也。国初时,下(夏)宋村孟东秀先生力行善事,拾暴骨,修墓坛,立义学。因有义集,并有市称,遂收微资,约为文会,一社之文人咸聚于斯,卓哉,诚盛事也!嗣后荒乱,频遭学废,而集亦渐泯,仅有市称尚存,然无集而犹有称者,何哉?以文昌帝君维持学校,孤魂墓坛保佑平安,每年二祭,历久弗替,皆赖称之微资,虔供典祀。同社人等,莫不于此,顾名而思义也。孰意他社渔利之辈,登龙断而生狼贪。于咸丰六年,经廪生孔毓芹等呈明案断,不准越社霸称。兹又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三日,当经口口口、口口口、孔传圻、刘云福禀诉胡仁天,讯明隔社不得混称。况崇德山义学,遵谕立即改为蒙养学堂,除奉祭外,余赀准归学堂,补助教员薪水。不惟他社不可妄生希冀,亦并毫无干涉也。特为勒石,以历长久云尔。

甘肃侯补县丞冷树坛撰书

光绪三十四年岁次戊申十月中浣谷旦

1960年12月,建尼山水库,库区内苏家庄、赵家庄、王家庄、刘家楼、东鲁源、西鲁源、黄土、李家寨8个自然村划归曲阜县。(《曲阜市志》P56)

1968年8月10日,济宁地区革命委员会专门向曲阜和邹县革命委员会下发了济发(68)第92号文,《关于调整尼山库区有关村庄区划的批复》。文中指出:

双圣碑的来历,双碑的由来(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