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庄严寺里有“三绝”
庄严寺有闻名遐迩的“三绝”。哪三绝?就是塑、画、写。不过,这三绝并不是同时产生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步沉淀下来的。塑绝应该是王宫改建寺院后就有的,因而塑绝是最早的。
画绝大约出现唐肃宗时期,主要指庄严寺内的观音壁画。观音端庄慈祥,身披白衣,手持柳枝。据说,柳枝的颜色翠绿异常,大概是用了中国传统的矿物质颜料的缘故,绿色历久弥新。有人说,这幅壁画是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所作。不过,可能性不大。因为,没见吴道子来过兰州的记载,或许是他的徒弟们画的。也有人认为是宋元高手所作。因为,中国土木建筑过百十年就要维修。
写绝则是元代出现的。元代,庄严寺似乎进行过大规模整修,因为文革中推倒佛像时,发现了八思巴文的经文的法旨。写绝是指一块“敕大庄严禅院”的大匾,这是元世祖至元间,释溥光所书。释溥光姓李,字玄晖,号雪庵,大同人。关于他的介绍,比较少,只知道他后来为官,曾为昭文馆大学士,赐号玄悟大师。他的榜书在元代书家里是首屈一指的。
近代,人们看到的匾额都是横式,其实在宋元之前,匾额是方形竖式的,河北独乐寺的李白真迹“观音之阁”就是方形的,“敕大庄严禅院”分二行,行三字,笔力雄强,密不透风,带着浓浓颜鲁公的风韵。
4.谭嗣同童年在这里游玩
清末,庄严寺又来过一个名人。这人就是少年的谭嗣同。谭嗣同是为革新变法牺牲的志士,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清廷*害。谭嗣同和兰州渊源是这样的,他的父亲谭继洵曾任甘肃省按察使、布政使等职,是晚清重吏。因而,他曾四次到甘肃,生活大约6年左右的时间。当时的庄严寺规模宏大,殿堂众多,寺院占地三万多平方米。气势不凡,大体格局没有发生变化。距离庄严寺不远的地方就是布政使衙门。
从这里,人们看出寺院内比较冷清,没有多少人,唯独古木参天。有人说,这时寺院里驻扎着清军。钟磬之声渐渐远去。1926年省长薛笃弼将庄严寺改为甘肃省民众教育馆,对民众进行了文化教育。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将庄严寺大门改建屋宇式,正中前檐下开砖砌拱形门洞,置木门两扇。庄严寺的匾额被移到了里面的大雄宝殿上面。
著名秦腔史专家李智,曾长期居住生活在庄严寺内,这座古老的寺院承载着他浓浓的感情。他绘制了一份上世纪七十年代前的庄严寺平面图,揭开这座千年唐代寺院曾经传奇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庄严寺布局是这样的,从张掖路进大门,就是前院,东西是廊房;再往前是亭子,东西禅院、东西佛殿;再进则是中院,花池,东面是钟楼、钟楼院;再进则是大雄宝殿,后院中,靠上水巷的一面是玉佛殿,左右两侧是东西佛院、后禅院。
5.“文化大院”记忆中的庄严寺
李智说:“第一次到庄严寺是在1949年。那时,我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读书。课余时间,经常到庄严寺玩。那时,庄严寺是民众教育馆,不收门票,免费开放。进门,人们就能看到两侧厢房里摆放着一溜展板,展板的内容是红军长征的内容,有翻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抢夺腊子口等内容,还放电影,正月十五还有灯谜会。这时的庄严寺很热闹。不过我没想到,12年后,我会住进庄严寺,更想不到,六十多年后会画一个庄严寺的平面图。解放后不久,庄严寺就改成了省立兰州市人民文化馆,还开办了夜校。1958年,寺院划归兰州市文化部门使用。我是1961年住进庄严寺的,当时庄严寺是市上的文化大院,秦腔剧团、木偶剧团等演出团体。用房紧张,不少人和我一样,吃住在寺里。”
李智住进去的时候,寺院早就成了办公场所,一些塑像也被人们用三合板钉起来,一些还能看到样子。寺内的主要造像在前、中殿内,大体有三佛二弟子四菩萨、韦陀及布袋和尚、四大金刚、阿难、迦叶等等,塑像栩栩如生,工匠们将衣服的皱纹都表现得非常完美,似乎一阵风吹过,衣服就会飞起来。
而今,曾经坐落在张掖路繁华闹市区的庄严寺,被异地迁建到了五泉山的二郎岗。虽然高居在山腰台地上,看上去也颇具气势,但早已不复曾经厚重的文化底蕴了。曾经令人们向往的庄严寺“三绝”也早已消失了,只留下了无尽怀想,令人唏嘘。
至今,人们想起谭嗣同到庄严寺游玩,写的《庄严寺》一诗:“访僧入孤寺,一径巷苔深。寒磬秋花落,承尘破传吟。潭光澄夕照。松翠下庭阴。不尽古时意,萧萧鸦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