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泰州最好的三级博物馆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3-02-03 21:17:53

序言:

相信有很多人跟笔者一样,有那么一段时间都把“圣诞老人”的“驯鹿”看成是“麋鹿”,继而在主观意识上就认为“麋鹿”肯定是西方特产。但是大家知道吗,在19世纪以前的西方国家,其实是没有“麋鹿”的,真正拥有“麋鹿”且数量繁多的国家,是我们“中国”,只不过是因为种种原因,让曾十分常见的“麋鹿”种群,在中国境内有了一个将近百年的“空白期”。

江苏泰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泰州最好的三级博物馆(1)

驯鹿,与“麋鹿”的生存习性大不相同

“麋鹿”在古代有多常见?

《封神榜》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吧?那么想必一定对姜子牙的坐骑“四不像”有着很深刻的印象,它犄角像鹿,面部像马,蹄子像牛,尾巴像驴,但是总体看上去的话却又和这四者各不相同,故取名为“四不像”。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这种“四不像”的生物其实是真的存在的,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麋鹿”,它同样脸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区别只是没有封神榜中的“四不像”那么厉害罢了。

试问,如果中国古代没有“麋鹿”的话,如此确切的形象描写又是怎么来的呢?

当然,如果单凭这封神榜中的说法就认定中国古代有麋鹿的话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就像中国传统神话体系中的“龙”一样,同样有着很具体的形象描写,但是却始终没有谁真正的见过不是吗?

那咱么就接着往下看。

江苏泰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泰州最好的三级博物馆(2)

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的麋鹿

据西晋文学家张华所编撰的《博物志》中的记载:“海陵县扶江接海,多麋鹿,千百为群,掘食草根,其处成泥,名曰麋,民人随此种稻,不耕而获,其收百倍”

意思就是在西晋时期的“海陵县”,到处都是成百上千只的麋鹿,而且由于麋鹿觅食时对土地所产生的践踏,让土地十分适合播种,所以当时的人就跟随着麋鹿的迁徙而播种,不用耕地就能获得粮食,而且由于有了“有机肥”的加持,收获更是比自己开垦荒地要丰厚百倍。

这“海陵县”指的就是今“江苏省泰州一带”,按照现如今位于此地附近的“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保护区”来看,这段记载的真实性毋庸置疑。

此外“千百为群”也足以证明麋鹿种群在当时是十分常见的,根本不是现在“论只来算”这般稀有。

但是《博物志》毕竟是一本描写中国古代神话志怪的小说,虽然有的特征符合真实状况,但难免会让人感觉到一点不真实,那笔者就再给大家列举一些更为权威的案例。

江苏泰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泰州最好的三级博物馆(3)

泰州博物馆“镇馆之宝”——雄性麋鹿化石

好比如,在今江苏“泰州博物馆”中,就收藏着一具距今六千多年的“雄性麋鹿化石”,由于其“世界唯一”的性质,更是被列为了泰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说来其发现过程也是十分的有趣,那是在公元1976年的一个冬天,泰州南郊西谢村的农民为了引水灌溉农田,在“向阳河”边挖掘到了一个“带角”的鹿头。

而后,因为这鹿角样貌特殊,大家又都不认识,所以在商量之后就送到了博物馆,想让博物馆确定下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但是有意思的是当时的博物馆老馆长“李汝家”也不认识,但出于对“文物”的敏感,还是跑到了现场再次开始发掘,之后又把发掘到的零零散散的73块“化石碎片”满满的装了一麻袋并带回了博物馆。

随后,“李汝佳”紧接着就联系了著名的古生物研究专家“曹克清”,开始了对这些化石的拼接工作,直到最后拼接完成后,才确定了这是一具距今六千多年的“雄性麋鹿化石”,十分珍贵且独一无二。

大家想啊,六千多年前,那时候人类文明都还处在“新石器时代”呢,并且按照这具化石的发掘过程以及零散程度来看,显然是被当时的部落当成了“食物”来处理的。

这无疑也就从侧面证明了“麋鹿”在当时势必是十分常见的,如果不常见的话,又怎么能被当成食物呢?毕竟史前部落的迁徙和定居可都是跟着“食物”走的。

除了这些以外,在唐代诗人“卢仝”的诗词中,也有着“阳坡软草厚如织,困与麋鹿相伴眠。”的描写。

也足以证明麋鹿的常见。

江苏泰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泰州最好的三级博物馆(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