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西门外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游击将军府,井亭;东门外建有文昌阁、关帝庙、牌楼、戏楼等。整个建筑布局精巧,气势雄浑,与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
过闸口左转上坡,看到一道上书“天下第一雄关”的门洞,进去,前行50步左右,右前方土坡上有碑廊。我在此处没有久留,稍微浏览了一下就往前面的角楼去了。我不是按建筑布局的正向顺序、从东往西参观的,我是从东北角的角楼进去,左拐右拐先达到西门外的罗城,然后从西往东反向参观的。
从“嘉峪关”门西出,有一块较大的峡谷中的平地,地上懒洋洋地躺着一些骆驼;南边是罩着白雪的祁连山,北面是墨色的黑山;门外百余米处,有一座清代刊立的“天下雄关”石碑。据说是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防务时即兴所写。
站在这块平地往东看,就这是嘉峪关正面迎敌的第一道防线——罗城,是一个由中间凸出“嘉峪关”主楼、南北两侧箭楼、加上罗城和内城之间的瓮城(按理应该还有一道城外壕沟,但我在景区没看到有)构成的防御系统。
这里我还有一个疑问:罗城和内城都有高大的城墙,但是两道城墙之间没有直接通道。如果士兵想从内城城墙上去支援罗城城墙,虽然近在咫尺,却要先从内城城墙的两侧下去,再沿罗城两侧的台阶上去;这样上下折腾很费时间,不利于兵贵神速的用兵原则,也许古人有别的神机用意?
罗城和内城之间有一道瓮城。假设敌军攻破罗城,想继续进攻内城的话,就必须经过这道瓮城。嘉峪关东西两瓮城布局森严,不与内城门直通,这时,只要罗城守军把罗城城门一关,进入瓮城的敌军就会遭受罗城、内城、和南北两侧城墙守军的四面围攻,那可是真成了“瓮中之鳖”了。
从罗城城墙上下来,入“柔远门”(内城西门)便进入了内城。内城西宽东窄,略呈梯形状,城高9米,东门“光化门”和西门“柔远门”的门外各筑有瓮城,城楼对称,三层三檐五间式,周围有廊,单檐歇山顶,高17米。城四隅有角楼,南、北墙中段有敌楼,两门内北侧有马道可上城墙。
内城建有游击将军府和练兵场,是关城守军的营地。游击将军府初建于明隆庆年间,不但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还是朝廷统治地方、检查商旅使者往来、联系西域和中亚及各少数民族的枢纽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