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山东莒县,姜子牙是莒县人吗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3-04-14 00:24:45

山东莒县是个很有故事的所在。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莒国的会盟之处,山上千年古刹定林寺,是国内少有的古代宗教遗存,许多高僧大德曾住锡于此,于南北朝时期大盛,至今一千五百年,寺中银杏号称“天下第一”。还留下了昙观送舍利、隆济求募捐等佛门历史典故。

这里挑选几件故事,来讲讲莒州大地的深厚底蕴。

姜子牙山东莒县,姜子牙是莒县人吗(1)

鲁莒会盟的“浮来争议”

作为古代部族之一,东夷部族虽然最终融入中华大家庭,但它毕竟是与华夏部族完全不同的存在,他们崇尚鸟类,文化程度非常先进,甚至一度超越了华夏部族,让轩辕黄帝很是头疼。近年来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就是东夷部族的遗存代表。轩辕黄帝斩*东夷首领妖神蚩尤以后,安排少昊作为东夷部族的管理者。

有了黄帝宾服四夷,大家倒也相安无事,直到大禹的儿子启夺取伯益的位置,建立了夏朝,从此中原多事。司马迁著《史记》时,记载周武王兴周灭商,东夷部落的兹舆期归降西周,周武王封兹舆期为“子爵”,作为莒国第一任国君。历经诸位国君的努力,到了春秋时期,莒国已经强大到与齐、鲁,以及莱国、纪国,形成东夷(山东地区)五国并立的状况。莒国一脉,传承君主二十三代。

根据史料,莒国的西疆与鲁国接壤,西北与纪国(大约在寿光一带)接壤,在齐国一家独大以前的时间,山东五国基本上旗鼓相当,互相往来密切,也有不少邻里纠纷和矛盾。为了调停莒国、鲁国的关系,纪国曾经与莒国在“密”地会盟(今天的诸城一带),为了答谢纪国的好意,鲁莒两国搁置分歧展示友好,据《左传》记载,

“鲁隐公八年(前715),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以成纪好也”。

纪念石碑,至今还在千年银杏树下。

因为这一条记载,争议就出现了,鲁莒会盟的地点“浮来”,究竟是哪里?

按照一般理解,鲁莒会盟的地点,就是今天的莒县浮来山。然而历史考证有另一种声音,认为鲁莒两国皆为元首,为何要跑到四野不靠的一处荒山会谈(彼时浮来山距离莒城十余里地),安保和后勤都不能有效保障,似乎说不过去。另外,纪国既然促成鲁莒友好,请他们到自己地盘做客似乎更有诚意。

因此,专家考证的结论是,公元前715年9月的这次鲁莒会盟,鲁隐公与莒国国主见面的地点“浮来”,并非是莒县浮来山,而是当时属于纪国的浮来邑,具体位置在今天的沂源县东里镇。纪国在当时是夹在齐、鲁、莒三个强国之间,其国都在今寿光城南三十里地,沂源县恰在三国交接处,这里会盟非常合适,更重要的是这里就是历史上的“浮来邑”,与史料记载吻合。

姜子牙山东莒县,姜子牙是莒县人吗(2)

勿忘在莒的灭国结局

《史记》载,

“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

齐、莱多年世仇,商周易代,周王特意安排战神姜太公吕望镇守东大门,姜太公一路凯歌,消灭了西莱子、东莱子,到了渤海之滨,为大周朝消除了东夷之患。但是老太公并没有对南边的莒国动手。这是为什么呢?

据说,莒国是姜太公的老家,《史记·齐太公世家》载,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

东海即古代东海郡,所辖海曲等三十八县,海曲即为莒地。姜太公的祖先伯夷,即受封于吕,至今有东吕里遗存。古代的莒、吕为通假通用字,莒是姜太公的兴发之地,莒之名由此而来。

再说鲁莒会盟之后的蜜月期,为莒国赢得了宝贵的和平发展时间,一段时间里,莒国成了附近诸侯国向往的“漂亮国家”。鲁国的季孙庆父当年被排挤,也选择跑到莒国政治避难,于是有了“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千古训话。不过庆父终于被交还鲁人,鲁国却没有如约送上答谢,莒国被结结实实地涮了一场。

莒国与齐国的关系,也不是那么顺风顺水。春秋时期齐国襄公被部下囚禁惨死,大乱之际,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逃到外婆家莒国避难,莒国凭实力收留,成就了未来的春秋霸主齐桓公,后来齐桓公与鲍叔牙、管仲等人饮酒,回忆起往事悠悠,《吕氏春秋·直谏》载,

“鲍叔牙奉杯而进曰,使公(齐桓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

齐桓公听了之后,避席再拜曰,

“寡人与士大夫皆毋忘夫子之言。”

这就是著名的“勿忘在莒”典故。

蒋公当年视察金门,在太武山石壁上,留下了“勿忘在莒”四个大字,为此时任驻防金门司令官胡琏立即心领神会,在金门修造“莒光楼”,收藏了蒋公墨宝。蒋公“在莒”此意,无非是念念不忘曾经的大陆和国家,虽然政见有差,然统一之心从未改变。

莒国也有战胜强齐的时候,襄公二十三年,齐侯袭莒“伤股而退”,再战,莒君亲鼓而伐之,齐国又葬送了大夫札梁。当然,莒国终究没有脱离大浪淘沙的宿命,莒国故城东临沭河,西傍柳青河,据史料只有“方五十里”(周“里”约等于0.56华里),只不过它最终是沦丧在了南边的楚国手中,如此国家,史书只留下“简王元年,北伐灭莒”八个字,而由于路途遥远无法控制,莒国的财富被楚国劫掠,土地却被齐国兼并。

姜子牙山东莒县,姜子牙是莒县人吗(3)

浮来神山与千年定林

莒县浮来山,古称“浮丘”,有佛来峰、浮来峰、飞来峰三峰并峙,分别拱卫北、西、南三方,唯有东边留下开口,作为进山门户。关于浮来山,有个有趣的传说。这里简单说说。

据琅琊地方史料载,上古有一位神仙名叫浮丘公,相传是黄帝时期得道的高人,曾经接引周灵王的太子姬乔到嵩山修行,留下“王乔控鹤”的美传。就是这位浮丘公,有一次骑着仙鹤飞临莒国境地,当时此处全部泡在水中,只有远处东边海面上浮着一座山峰,浮丘公于是施展法术,把山峰召来定住,作为歇脚之处。

因是漂浮而来的山峰,恰好与自己的道名有缘,便起名曰“浮来山”。老神仙刚刚施法定住山峰,忽见随山而来的,还有一片树林,便顺手又把树丛定住,引导至浮来山点缀风景,因为是法术定住的树林,便称作“定林”。这便是传说中定林的由来。

浮来山最知名的宗教建筑,莫过于定林禅寺。据史料记载,莒县浮来山定林寺始建于晋代,开山祖僧是一位叫做竺法汰的高僧。《高僧传·卷五》记载关于竺法汰的生平事迹,禅师祖籍东莞,与释道安同为神僧佛图澄的弟子。据说,东山门旧有楹联,

“鲁公莒子会盟处,法汰僧远坐禅山”

记载了春秋时期鲁莒的一段佳话,还有晋代神僧开创禅宗的盛事。

姜子牙山东莒县,姜子牙是莒县人吗(4)

隋代神僧护送舍利回乡省亲

据清代《重修莒志·卷四十六》载,开山祖师于竺法汰以后,比较著名的住锡高僧,有隋代仁寿年间奉皇帝敕令,自京都长安护送舍利前往莒州定林寺的昙观长老,《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八》记载了这次盛事。

这位护送舍利的释昙观法师,原本祖籍就是莒州(即莒县),七岁就出家研习佛法,隋文帝杨坚仰慕他的学问,“下敕征召,延入京室住大兴善”,请他住锡大兴善寺讲法传道,对昙观法师“供事隆厚日问起居”,不仅如此,“帝亲供侍钦德受法”,可以说享受了最高等级的礼遇。

仁寿中年,昙观法师受大隋开皇文帝杨坚的托付,护送舍利子回到家乡,到浮来山定林寺住锡,颇有些“省亲”的意思。话说这舍利子果然神异,刚刚到了莒州地方的馆驿,就放出大光芒,昙观法师当即令人“掘基八尺”,找到了一尊铜制的浮屠(佛塔),文献描述为“平顶圆基两户相对,制同神造雕镂骇人”,无论是材质、形状还是做工,都非常惊艳。

昙观法师认为,这就是舍利子神物自己选择的安身之处,随即“用盛舍利安瓶置内”。正巧此时,有一位乡民失声六年,听到有佛教圣物降世,就赶来观看,亲眼见到了一粒黄金色泽的舍利子,凭空化为三份,在空中沉浮不定,又有三尊佛从空中降临与三枚舍利遥相呼应,有此异象,“即能陈述词句如流”。这样的奇谈怪事,被当地奉为佛教佳话。

此后定林寺还有神异事件出现,清代有一位山东剿匪的干将,就任莒州正堂(最高行政长官),到定林寺参禅拜佛,当时禅寺已经年久失修,时任住持大师隆济,就向他暗示拨款修庙,这位长官婉言拒绝,借故说,如果佛祖真有灵验,就让我如愿晋升,我必然捐资修庙,决不食言。

结果不足一年,这位长官竟然真的提拔为山东省按察使,如愿之后,却没有及时履行诺言。隆济禅师于是亲自出马,跑到省府衙门前,静坐不走,敲着木鱼,要求“还愿”。长官被禅师纠缠不休,又害怕真的不履行承诺,会遭到神佛降罪,只好实践诺言,特别拨银五千两,命时任知州陈兆庆监督,于同治十三年重新修复了定林寺。

姜子牙山东莒县,姜子牙是莒县人吗(5)

原创作品,版权属于头条号"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欢迎关注。

文章相关图文资料,均来自互联网公共资源。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