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老照片可以看到碑的位置。
一八九九年二月,海军上校叶什克成为第二任德国胶澳总督。资料显示,叶什克上任后为保护德国在山东的传教士和教堂,采取了较为强硬的手段,先后多次派兵进入胶州、即墨、高密、日照等中国城镇,镇压义和团,也是双手沾满中国人的鲜血。一九零一年叶什克突染伤寒死于青岛,德国官方在追授他为海军少将的同时,决定在威廉皇帝海岸(今太平路)为他建造一座纪念碑。
一九零三年三月,在《胶澳租借条约》签订六周年时,叶什克总督纪念碑在稍早建成的前海防波大堤上落成。这是一座全花岗岩的六角形石塔,通高约为十六米,塔身中下部的石制回廊,形成了一个碑亭,塔身镶嵌有十二块精心打制的铜牌,详细记叙了德国占领胶州湾的全过程和《胶澳租借条约》内容,前总督叶什克的画像、生平和业绩,也被记录在其中。老照片是纪念碑初期建设中的场景。
一九一四年日本占领青岛后,叶什克纪念碑被改造为日本战胜纪念碑,十二块铜牌被日军拆下后运回日本国内展览,后来被收藏于东京国立军事博物馆。一九二三年,民国政府为纪念接收青岛一周年,胶澳商埠公署将纪念碑改建为“接收纪念亭”,石塔重新篆写的文字中,详述了接收的前后事宜并记录了参与其中的相关人员。一九三八年,日本再次侵占青岛后,纪念碑又一次被改建,成为鼓吹侵略战争的“东亚新秩序纪念塔”。一九四五年,日本战败投降后,青岛市政府在次年为纪念抗战胜利一周年,将此纪念碑改为“光复纪念塔”,并将纪念塔改造为宝剑样式,塔身刻下了当时的青岛市市长李先良手书的“山海重光”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