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仪三直言,新场古镇保护最大的特点就是提出“原住居民保护”这个概念。
曹永康来新场的第一印象也是“古镇格局没有变化,建筑没有变化,原住民生活形态没有被抽离,太难得了”。
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介绍,新场古镇依然是原住民的家,全镇约11万人,而古镇区域原住民就有约1万人。
保护了原住民,也就意味着上海老浦东生活的真实画卷被保留下来。海派文化影响下的江南水乡是什么样子?看看今天的新场古镇,它是古代上海成陆与发展至今的重要载体。
然而,原住民不迁走的模式确实对古镇活化与未来发展提出更高难度的挑战。不可能全盘统一运营,不可能大规模集体出租房子和直接商业化。
政府能做的,是搭建一个乡创平台,吸引各种人才,也吸引当地的年轻人在这里创业、在这里生活。只能一个店一个店扶持,一个细节一个细节打磨。精细化的功夫,形不成声势浩大的规模效应,却是润物无声的点滴改变。
于是,近几年,时不时总会看到、听到新场古镇又新添了有意思的文创工坊、手工作坊、创客工作间,附近的新南村又迎来乡村创客,等等。
这样的活化方式,尊重历史、尊重人,值得细品。
“我们希望导入一些有活力有意思的文化业态。”古镇工作人员说。新场古镇核心区目前有300多家小店,一部分是小餐饮,餐饮的规划比例希望控制在15%左右。未来,更多修旧如旧的老建筑里,还需要进一步更新、活化,装入有意思的文化内容,让有志向的年轻人挖掘更多的本土特色。
避免千镇一面,把准新场之脉
如今,如何进一步做出古镇特色,而非“千镇一面”,成为一个话题。
几位受访专家共同表示,环太湖地区,低洼水系阡陌纵横,在此地貌上生产和生活,由此形成的古镇群落,一眼望去颇有共性,本就毋庸置疑。这也是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的主要原因。
但人与水的相处之道,彼此之间仍有区别。阮仪三举例说,周庄是水弄堂,一条河 两条路。乌镇是水阁房,房子造在水上,枕水而居。同里是一个个小岛,有7岛49桥。西塘是沿河廊房,整个街巷被廊连在一起。
每个古镇表面看似乎都是水乡人家,都是水街、水巷、水桥,然而每个都形成了不同特点。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体现了江南人民与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结合,是多种多样的。
曹永康则认为,游客们诟病的“同质化”,更多是现代旅游开发方向、开发内容雷同造成的。比如空间腾挪上,迁走原住民,请商家入驻。而开发的商品,大多是臭豆腐、蹄髈、同质化小商品。
怎么做出自身的特色,需要对每个古镇的文化进行深挖和表达。新场古镇确实颇具特色,比如盐文化。从宋代下沙南场而始,至元代煮盐业繁荣,有陈椿《熬波图》传世。明代,海水变淡,盐业衰落。但新场的市政地名许多仍然和盐有关,如盐衙门,水系名字也带“灶”字(盐业生产单位)。这种古镇类型并不多见,所以在联合申遗中,它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在专业团队编写的书籍中,有很大篇幅在策划愿景中,希望呈现“煮海熬波”的历史场景。如今,一些与盐有关的文创产品正在陆续开发中,比如盐值咖啡、正广和盐汽水新场版等。
背后,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设计。这需要时间,也需要创新。
“古镇申遗并不意味着坐享与受益,更强调事在人为。”曹永康说。新场古镇的申遗之路还在继续,保护与开发的融合之路仍在探索中。
题图来源:新场古镇 受访者提供
正文图片:均 新场古镇提供
来源:作者:龚丹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