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对自然环境有利的影响,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3-06-05 06:46:05

1、旅游者的特点

共同特点:异地性 享受性 业余性 消费性 地域性

观光型旅游者:喜欢知名度高的地方旅游;在旅游的逗留的时间较短、重游率低;对价格比较敏感;旅游季节性强。

娱乐消遣型旅游者:追求娱乐消遣、观光享受,参与性强;逗留时间、长季节性强、灵活性大;对产品质量、安全和价格较敏感。

文化知识型旅游者:文化修养高、求知欲强;具有一定专长、乐于交流和切磋;对旅游日程安排的周密性、对导游的文化知识要求较高;对旅游线路的科学性比较敏感。

公务型旅游者:人数相对较少、出行次数频繁;有一定身份和地位,对旅游产品和质量要求较高;公费支出,支付能力强,对价格不太敏感;旅游季节性性小;对旅游目的地和时间没有选择余地。

2、旅游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或旅游服务的数量。

影响因素: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人口状况;受教育程度;旅游目的地的供给状况;产品价格和汇率。

3、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相互作用

互补 互补性是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之间正好能够建立起相应的需求关系,汲引旅游者从客源地向目的地的空间移动。

替代 替代作用的实质是反映旅游地的空间竞争关系

替代的影响 有利影响:旅游资源的充分的利用,新的旅游地得以开发;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减轻旅游地压力,避免旅游地资源破坏。 不利影响:引起盲目的开发同类旅游地,造成旅游项目的雷同;产生空间竞争,消弱个别旅游企业的发展;可能造成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恶性竞争。

4、可达性 可达性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行,是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能否实现的决定因素。包括:1交通与可达性;2空间距离与可达性;3知名度与可达性;4文化距离与可达性;5旅游接待地条件与可达性;6自然或人为的障碍性因素与可达性。

5、旅游决策是指旅游者依据自己的旅游目的,收集和加工有关旅游信息,提出并选择旅游方案或旅游计划,最终将选定的旅游方案和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

影响旅游者决策的因素

1感知环境即人们在进行旅游决策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并把各种学习摄入到脑中,形成对外界环境的整体印象。知名度大的旅游点,具有较大的感知环境。感知距离影响感知环境。

2最大效益原则追求在资金和闲暇时间限制下的最大旅游效益。主要表现在最小的旅游时间比(k = 路途旅游时间 / 游玩时间人们追求最小k值)和最大信息收集量(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知名度高)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两方面。

3旅游偏好 年龄、学历、职业

6、旅游者空间行为的基本模式

1单一直线型模式旅游者在一次旅行中只选择一个旅游目的地,旅游者一般从客源地直接前往目的地,然后从原路返回,而不观光其他旅游地。

环城游憩带指发生于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观光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在特定的情况下还包括城市郊区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旅游目的地。

2环型旅游模式在一次旅行中,旅游者在既定的旅游区内以环行形式从一个方向出发,从另一个方向返回,沿途游览多个旅游地。在环型旅游模式中,游览路径完全不重复。

3直线——环形旅游模式旅游者以某个旅游地为中心,在其附近环线游览其他旅游目的地,再按原路返回客源地。该模式中部分为直线旅游,部分为环线旅游。

4基营型旅游模式旅游者到达一级旅游目的地时,在其周边一日范围内的较高级别的旅游地旅游时一般采用的模式。

7、尺度分异规律

1)大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中长路程的旅游)

旅游距离——跨省,国或洲、旅游时间——长时间段的假期



行为表现特征(1)远距离的环状路线(2)选择知名度大的地方旅游(3)选择与居住地文化差异较大的地方旅游(4)交通方式多为航空或快速铁路

2)小尺度的旅游活动空间行为(近程旅游)

旅游距离——几十公里或上百公里、旅游时间——1—2天。

行为表现特征(1)采用节点状路线旅游(2)选择距离较近的风景区或中心城市旅游(3)交通方式多以火车或汽车为主

8、旅游主体空间行为层次及特点

基本层次 旅游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以游览观光为主;目的是获得知识和美感享受;反映人类对审美的需求。

提高层次 内容:娱乐旅游、购物旅游 特点:旅游者的积极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旅游地提供的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服务高于基本层次;旅游者的个性需要得到更高体现;旅游消费水平提高。

专门层次 内容:休闲疗养旅游、会议旅游、差旅旅游、宗教朝拜、各种科考活动等。 特点:随经济发展,该层次的旅游者越来越多;要求旅游地提供普通服务设施之外的专门设施;旅游者对时间要求较高,对价格不太计较。

9、旅游主题空间行为规律分析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者从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流动,产生旅游活动的空间流向,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1)经济发达国家即是重要的旅游客源输出国,又是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国2)经济不发达国家或地区主要成为旅游接待国3)大城市是旅游目的地的组成部分4)旅游流向级别和知名度较高的旅游目的地5)近距离的旅游多于远距离旅游6)国际旅游流正在由发达国家向发达中国家转移。

10、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

1根据旅游资源属性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国家旅游局和中科院地理所的划分,全部旅游资源划分为:8主类、31亚类、155种

2根据管理级别分类:

1)世界级旅游资源 范围: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名胜古迹和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旅游资源。 特点:它们具有全球性艺术观赏、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是世界上品味和知名度最高的旅游资源、全人类的宝贵遗产和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

2)国家级旅游资源 范围:由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由林业部批准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 特点:它们是中国壮丽山河的精髓和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艺术欣赏、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3)省级旅游资源4)市(县)级旅游资源

11、旅游资源评价是从合理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及取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运用某种方法,对一定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及外部开发条件等进行综合评价和鉴定的过程。

12、旅游资源价值评价 1美学观赏性 2历史文化性 3科学性 4奇特性 5规模与组合状况 6旅游功能 7旅游环境容量

1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1区位条件 旅游资源的区位条件主要是指旅游资源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以及旅游资源上与其所在区域内的其他旅游资源、周边区域旅游资源的关系。

2客源条件 空间方面:分析旅游资源所能汲引的客源范围、最大辐射半径、汲引客源层次及特点。 时间方面:分析旅游资源季节变化可能形成的旅游淡旺季。

3自然环境 4、经济环境 5、社会文化条件 6、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14、卢云亭的“三三六”评价法即“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开发条件”评价体系。

三大价值:指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

三大效益:指旅游资源开发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六大开发条件:指旅游资源所在地的 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旅游资源地域组合条件、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客源市场、投资能力、施工难易程度。

15、中国旅游资源特点:数量丰富,类型众多;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季节分明,地域差异明显;自然人文,相互交融。

16、中国旅游资源自然分布规律:

1自然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在三大地形阶地的过度地带

2自然旅游资源富集区往往是中国生态脆弱区或贫困区

3人文旅游资源特别是历史遗存类的资源以中部和东部地区集中

4民俗旅游资源遍部全国,少数民族资源集中在边远地带

5现代人造旅游资源分布在大城市

17、旅游区 指含有若干个共同特征的旅游景区和旅游设施的地域综合体。

特点:系统性、地域性、层次性

18、中国旅游区的划分:中国旅游区、基本旅游区、二级旅游区、风景区、旅游点、风景点

风景区:即风景名胜区,它是指以某一特有的景观为主体,由许多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风景点、古迹组成的独具风格的旅游区域,范围不等,旅游点多寡不一。

旅游点:是风景区内游览、参观、娱乐等旅游活动的直接场所,它构成风景区的基本单元。风景点: 指具体的观赏对象物。如朱碑亭是磨山旅游点内的一个风景点

19、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各种自然事物和能量组成的,具有一定地理结构特征,并按照自然规律变化的一种实体系统。包括旅游活动在内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空间。20、自然地理环境的旅游意义

1自然地理环境是旅游活动的基础和空间构架。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旅游意义:地质地貌的旅游意义:旅游环境背景、旅游功能;水体的旅游意义:审美功能、运动疗养功能;气候气象的旅游意义:宜人的气候条件是旅游活动的必备条件、气象景观具有观赏功能;生物的旅游意义:观赏功能、医疗疗养功能、优化旅游环境、动物的旅游交通功能

21、旅游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美化旅游地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保护野生动植物及生存环境;有利于提高大气环境质量。不利影响: 1旅游活动对地质地貌的不利影响:旅游开发对小尺度地质地貌环境的影响,旅游开发行为即旅游设施的建设,改变了原有的地质地貌形态,破坏了原有景观;游览活动对地质地貌的破坏。2旅游活动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旅游设施对水体的污染;游览活动对水体的污染。3旅游活动对空气的不利影响。4旅游活动对生物资源的破坏

22、人文地理环境的旅游意义

1人文地理环境对旅游活动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安和卫生环境;旅游地人口素质;民族宗教

2人文地理要素对旅游活动的影响:聚落是旅游活动的重要集散地之一;历史是旅游项目的文化载体;宗教文化是旅游活动主要内容之一;产业基地渐成为旅游的重要目标

23、旅游活动对人文地理的影响:

旅游活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促进旅游地社会文化的发展;导致社会文化的过度商业化。

旅游开发对城市建设的影响:能有效地改善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能促进中心城市的绿化工作。

24、可持续旅游:产生原因:1)发展旅游的实质是发展地区经济2)旅游业不是“无烟工业” 3)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1990年制订了《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提出可持续旅游应符合的五大目标。1增强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益的理解,强化生态意识。2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3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4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5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

25、地理环境容量又称旅游环境容量、旅游环境承载力、或旅游容量。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旅游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旅游经济活动量。“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在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平衡的前提条件下,使旅游者感到舒适满意。“能承受”,是指这种经济活动不会导致旅游环境质量的下降和破坏,既不影响旅游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也不会导致旅游服务质量的下降。旅游环境承载力通常表现为一种“域值”,就是指旅游环境承载力有其上限或下限,超出上限就会造成“超载负荷”;低于下限,又会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与闲置。

26、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内容:如何控制旅游经济发展的规模,保持环境、社会、经济三者之间的相对平衡,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即在旅游经济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以量化的指标表示出来。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意义旅游环境容量是衡量旅游环境与旅游发展是否协调的重要尺度。

27、地理环境容量的概念体系

基本容量:1旅游资源容量:在保持旅游资源质量的前提下,一定时间内旅游资源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的最大值。2旅游心理感知容量:旅游者在某一地域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降低旅游活动质量的条件下,或者旅游者感觉不时的临界状态时,旅游区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的最大值。3旅游生态容量:一定时间内旅游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不至于退化的前提下,旅游区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的最大值。4旅游地域社会容量:由旅游接待区的人口构成、宗教信仰、民族风俗、生活方式和社会文明程度所决定的当地居民可以接受的旅游者的最大数量。5旅游经济发展容量:一定时间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程度所决定的旅游活动量的最大值。

非基本容量1旅游极限容量(旅游地的最大旅游承载力)和旅游合理容量(成功经营的旅游地获得的经验容量)2既有容量(旅游地的现实接待量)和期望容量(旅游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达到的容纳旅游活动的能力)3旅游活动的空间尺度容量

28、旅游空间结构:旅游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聚集状态,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

1要素识别:六大基本要素:旅游节点、旅游区、区内路径、旅游目的地区域、出入口通道、客源地市场。

2空间结构要素1)旅游节点由相互联系的吸引物聚集体及旅游服务设施组成,是旅游目的地区域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其空间状况往往决定着区域旅游的规格和发展格局。

吸引物聚集体吸引物在空间上的积聚形成吸引物聚集体,并作为旅游产品的核心成分向旅游者出售.吸引物聚集体包含旅游者游览或打算游览的任何设施和资源.

旅游地形象标识物其功能有诱发旅游动机;帮助旅游目的地决策;旅游线安排;旅游活动选择;核心吸引物聚集体的辨别。

4)旅游目的地区域指旅游者为了度过美好的休闲时间所选择进行旅游活动的区域,范围包括以城市为依托,进行节点状“一日游”旅游活动所能达到的特定区域,至少具备过夜特征。

29、旅游空间结构模式

凝聚模式主要特点:旅游目的地空间区域狭小内部尚未形成完备的旅游服务体系;节点数目有限,规模较小景观单调,综合吸引力较低;旅游流的流向成单向性;客源市场缺乏固定性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影响有限。

放射模式主要特点:形成较为完备的旅游服务体系,旅游功能基本健全,旅游系统开始发育;旅行社在组织旅游线路时有较大的灵活性;旅游节点综合吸引力增强形成较为成熟和稳定的客源市场;空间结构表现为:以旅游区为核心以主要交通通道为轴线的互动体系。

扩展模式主要特点:各级旅游中心地对旅游流的集聚和扩散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旅游地之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

30、旅游空间结构的整合1整合思路2要素分析3旅游空间结构模式选择4旅游空间结构整合的路径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