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这是1939年诗人光未然创作的《黄河颂》里的一个片段。整首诗语言奔放、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歌颂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奔腾的河流,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住前行的脚步。每个中国人血管中流淌的血液就如同黄河的“支流”。这样的心绪,飘荡在高天厚土上,随着奔腾的黄河永远流淌……
5000多公里的黄河,如同一条巨龙,蜿蜒在中国的北方。黄河从青藏高原出发,莽莽苍苍,顺着中华大地阶梯形的地势奔流而东,流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最后在山东汇入大海。“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诚哉斯言。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奔腾不息与泽润万物的品德,已经随着滚滚而东的河水,流淌入中华民族的骨子里,成为中华儿女的性格,成为代代不已、生生不息的中流砥柱。
黄河流域流传着一句话,“天下黄河富宁夏”。杏花春雨江南,铁马秋风塞北,宁夏能成为塞上江南,正是得益于黄河的滋养。从青藏高原如野马脱缰一般的黄河水,进入宁夏境内一改其惊涛拍岸的雄浑,变得温顺舒缓,在宁夏的大地上缓缓流淌,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在一片苍茫大野中孕育出一片绿洲。银川一词,既是地名,更是古人在欣喜于宁夏平原的秀美景色时,用来形容这里水光潋滟、物阜民丰的水乡风光。黄河抵达中卫,沿贺兰山向北流,到内蒙古临河受阴山阻挡转而向东,到托克托县又突然掉头,沿着吕梁山南下,一水分秦晋,这就是黄河“几”字形的主要部分。
黄河宁,华夏平。宁夏,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水洞沟遗址证明四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文明。夏商周三代时期,这里是北方游牧民族纵横驰骋的舞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率30万大军击匈奴、取河套,在此戍边。秦始皇分天下为36郡,宁夏一带为北地郡所属。
提起宁夏,不得不说西夏。西夏,主体是党项族,公元629年之后,其所属8个部落先后归顺唐朝,后被吐蕃所扰,迁居于宁夏一带。公元881年,因为参与平定安史之乱有功,党项首领拓跋思恭被赐国姓李。公元982年,党项首领李继捧向宋太祖赵匡胤献出五州,归顺赵宋。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定国号为大夏,史称西夏。今天我们所见的西夏王陵,镌刻着当年的恢弘和变迁。真是岁月如流,光阴似箭,当年多少英雄事,传承在这不绝如缕的时空中。
有河必有山。宁夏境内最有名的,当属贺兰山。贺兰,意思是奔腾的骏马。贺兰山,名称来源于古代鲜卑贺兰氏,贺兰氏则在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之后,融入汉族。这里,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唐代王维说“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宋代岳飞说“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明代徐勃说“贺兰山下战尘收,君去征途正值秋”……
贺兰山名气最大的,当属贺兰山岩画。岁月不语,唯石能言,“先民们在岩石上刻画和涂绘,来描绘人类自身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想象和愿望,这就是岩画,是描绘在岩石上的史书”。数以万计的贺兰山岩画,记录了远古人类在3000年前至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争战、休闲等场景,以及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神秘崇拜文化,是人类的文化宝库。
有一种说法,贺兰山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不周山。《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相传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传说共工怒触不周山,一说是共工与颛顼不合,二人大战,共工失败因而怒撞不周山。还有一个说法是,共工提出了水利工程计划,颛顼却不支持,二人发生争斗,共工决定把不周山撞下来,以示决心。于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所有大江大河都向东流去。这个神话又引发了另一个美好的神话,就是女娲补天。这些神话,体现着远古先民的朴素信仰和雄奇想象;背后承载的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因。
与黄河有关的上古故事有很多,具有奠基意义的比如大禹治水。黄河流到山西省河津西北的峡谷,两岸是峭壁,下面是湍流,这里叫禹门口,又叫“龙门”,也就是鲤鱼跳龙门的所在。相传黄河水流到这里,为山所阻,大禹详细勘察之后,选了一个最窄的地方,凿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是为龙门。据说,黄河鲤鱼如果能逆流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
黄河继续奔涌,流到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之处,又遇大山阻挡,于是大禹挥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引黄河水滔滔东去,三门峡也因此得名。三门峡的黄河浪中,有一块石头,叫砥柱石,相传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
黄河安澜,国泰民安。从大禹开始,到后来的王景、郭守敬、潘季驯、林则徐、李仪祉、王化云……这些与治理黄河有关的人物,秉承着公而忘私、以民为本的情怀,冒着风霜雪雨、披着雨笠烟蓑、通过刀劈斧削、通过肩扛手提,让黄流巨津成为养育芸芸众生的摇篮。
黄河,就是这样流淌在我们的文化中,就是以这样的英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就是以这样的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正如1948年,*同志到达吴堡县川口,准备东渡黄河时,深情地说道: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藐视,就是不可以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啊!
(刘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