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的意义和价值,公园城市提出的意义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4-01-07 15:44:17

前阵子,因为特殊的机缘,参加了一个规划学术圈关于“花园城市”的讨论。说来汗颜,在座的不是清华的博士就是教授级高工,我的学历最低,而且还是个外行!邀请我去的朋友说,他们就需要听到来自不同视角的声音,我就这么幸运的被选为“鲶鱼”。

我很认真的学习了各位专家关于公园城市的论述。有一个说法是“中国的园林就是城市里最早的天人合一理想,可以视作花园城市的发端”。对此我有些不同的看法,我以为中国古代的园林要么是皇家园林,要么是私家园林,其实都是非常私密的所在,表达的也是个人的情趣,非亲密关系不得入内。这就像在进入工业化之前中国其实是没有现代城市的一样,公园和城市都是公共生活的需要,不能向市民开放的再美都不算公园。

听专家介绍,“公园城市”大概有几种表述,其他的说法还有“花园城市”、“自然城市”等。最让我启发的是,最早提出建“花园城市”的新加坡新的表达是要做“公园里的城市”,这比简单说“公园城市”显然高明了许多。我们经常能看到很多建“公园城市”的误区就是建大绿地却并不便于市民使用,很多公园真的就成荒野公园,建的时候很漂亮,久而久之就荒废成野地,这样的公园城市又有何意义呢?

北京近年来通过“拆绿留白”新增了很多社区周边的公园,有几点进步特别值得点赞。首先就是我之前写过的,很多社区公园已经把篱笆和围墙拆掉,真正将公园还给市民。还有就是将公园、绿道当作城市骨架来重新织补被割裂的城市,典型的两个案例就是海淀的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和朝阳的亮马河亮化工程,通过公共景观空间的串联,将周边沿线有机串联,城市有了更多的慢行空间,人慢下来,公共生活得以展开,商气为之聚集,城市空间价值得以有效提升。

我自己的观察,还有一种私家园林开放成公园的做法很值得鼓励。比如阿那亚的精神建筑、麓湖的麓岛和檀谷的慢闪公园,理论上它们都属于房地产开发项目里的配套设施,应该属于业主的私属,然而它们却很聪明的将之升维扩圈,面向公众开放,通过私域运营(或者说社群营销)成为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精神地标和活动中心。就像今天的苏州,当那些原来私属于文人士大夫的园林开放成市民公园,当安静的花园变成市民聚会社交之所,就真的从“有园林的城市”变成“公园里的城市”。假设可以有更多民间力量的参与,将原来封闭的私人的空间打开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比只有政府一厢情愿的输出更有意义?

回到公园城市的现实问题,除了前面说的低效利用问题,还有就是建设中的管理僵化和仅靠财政输血难以为继的问题。以杭州政府大力推动的“未来社区”为例,从理论模型看真的是博采众长很有先进性,但实际推行却非常难以落地,目前被树为标杆的项目其实也是通过每年巨额补贴在勉力维持。这显然不是可持续的做法,关键问题就是没有考虑社会资本的市场介入机制。就这点而言,我非常认同马云说的那句话“好的公益一定是商业自洽的”(大意如此),只有可以形成自我商业平衡的公共设施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有专家认为现在政府推动的公园建设有“博物馆化”的趋势,公园里有意放置了很多文化展陈,大概有意教化于民。但实际效果如何呢?现在多少专业的博物馆本身又有多少人会去看?如果没人去看,花这么心思,投入这么多的成本,不是都打水漂了?还是以苏州为例,有两个馆可以对比来看,一个是官方的苏州博物馆,一个是私人运营的本色美术馆,虽然从底层资源两者不可同日而语,但就文化、艺术与现代生活的有效链接而言,以本色市集成功出圈的本色美术馆无疑更胜一筹(你问苏州市民,他们更愿意去哪,就知道我所言非虚)。

公园是什么?公园就是公共生活的容器。公园城市有什么意义?公园城市就是将自然带入我们身边的城市,可以还我们一个更放松的环境,更多可能的社交空间,让城市在更多的交往中焕发新的活力。从中央公园到高线公园,纽约的城市更新就是在公园的框架下不断生发,不断新陈代谢。当中国的城市也把目光看向公园城市时,希望学到的是不仅仅是那张皮,更多的看向人民,就会得到更好的答案。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