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作文创业学案》五步走教学法第一步——教你几招——2
(接上45篇)(二)突出景物特征。
游记中要写的景也许不止一处,写作时不可平均用墨,应根据写作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写。抓住最富有特征或代表性的,或者是你感受最深的景物来写,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鲜明地呈现其独特、令人难忘之处。
景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音响、气味等方面。因此写作时要拟声、绘色、摹状,绘出你所见之景。
1.绘色,展示色彩美。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种景物都有它独特的颜色。写作时就要善于描绘它的色彩,写出景物的色彩美。比如《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黛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黑”与“白”使得山峰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避免了景色的单调和色彩的单一。
2.摹状,增添图画美、动态美。世界万物,形态各异,异彩纷呈。要想使描绘的景物形象生动,描绘出景物的情态是关键。比如《壶口瀑布》中“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的形状、态势、力量,表现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3.拟声,体现音韵美。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能更丰富地表现景物特征,全方位地展示景物的美。例如《壶口瀑布》雨季时“隐隐如雷”“震耳欲聋”枯水季节则是“隆隆冲去”“轰然而下”“汩汩如泉”,这样我们不仅看到了雨季和枯水季瀑布气势和水流的差别,更听到了两个季节里瀑布声音的差别。
写景,不仅要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还要注重语言的锤炼。
游览中,写景要给读者以“真”的感觉。那些假大空的语言,矫揉造作,无病*,读起来兴趣索然,枯燥乏味。游记类文章的语言承担着通过描述将读者由“彼情彼境”引入到“此情此境”的重任一旦失真,整篇文章也就毫无价值。如何做到“语带真情”呢?
1.用事实说话。游记类文章,都具有“纪实”的特点,不能虚构。如果没有经历过某次探险,关在屋里“闭门造车”,那么任你想象如何丰富、笔力如何矫健,恐怕还是会在读者挑剔的阅读中破绽百出,终究无法自圆其说。只有亲身经历了,心中的那份感觉才是真实的,也只有将我们心里最真实的感觉剖析给读者,才有打动读者的可能。
2.用词准确。如《壶口瀑布》中“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中的”凝重”“猛烈”,表现了黄河奔腾至此,就如被勒住了缰绳的烈马,咆哮狂啸,一下从河床跌入了深谷,其势惊人,无坚不摧。
(三)融入思想感情。
游记中描写景物时,不能纯自然式地给景物“录像”,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使景物着上自己的感情色彩,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有这样两种形式:一是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中;二是结尾的巧妙联想。
比如《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所写的冰塔林的景物,就是经过作者选择的,融入了主观的情感,表现出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壶口瀑布》文末借助议论、抒情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游记中将当时的所思、所想、所发感慨加以整理,体现在文章中,这对于升华文章的中心思想、提高文章的厚度与深度不无裨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情感的抒发要与景物描写协调一致。
在游记写作中,除了要做到上面的三点,还需交代清楚相关知识。一篇好的游记,往往还应具有知识性。读者不仅能够从中了解景物的美妙和作者的情怀,还能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
例如《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谈到长江考察热及中外勇士的探险,《一滴水经过丽江》中谈到丽江的历史,谈到东巴文字,都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化气息。这就需要游览时用心搜集相关材料,在写作时恰如其分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