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枯水季节俯视的特点,枯水季的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4-01-19 04:17:54

泰安市中考模拟语文第I卷(含解析)

一、(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wú)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zuò)。

B. 我们拾(shè)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jù)苍穹。

C. 本来,孔夫子门前早己冷落,小城镇的文庙十有八九坍塌破败,只剩下断壁残垣(yuán),埋没于蓬蒿荆棘之中,成为鸟兽的栖(xī)聚之地。

D. 一绺绺(lǚ)灰白的鬈(quán)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答案】B【详解】考查字音。A.侮(wú)——wǔ;C.栖(xī)——qī;

D.绺(lǚ)——liǔ;故选B。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B.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不相同。

C. 精神的小屋也定须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雀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不得安宁。

D.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刻变得躁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刻变得飞涨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刻变得亢奋了。

【答案】B【详解】考查字形。A.斑——班;C.雀——鹊;D.躁——燥,涨——溅;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发窥似的跑上楼猛砸主任办公室的门,他不在,我心照不宣的知道他在哪儿,就飞跑到存放眼睛的那个房间,他果然在里面,

B. 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掩。

C. 不过最后等鸟儿克服了这种心理障碍后,它马上变得活泼而神采奕奕起来,并且对我依依不合。

D.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得不败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答案】A【详解】考查成语运用。

A.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不能形容自己预告就知道了对方在哪里,用错对象;

B.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用来比喻分析问题深刻。正确;

C.神采奕奕:形容精神旺盛,容光焕发。正确;

D.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正确;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入轨,掀起了报道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热湖。

B. 有试验表明,开门8小时与关门8小时相比,污染物会减少几倍到几十倍。

C. 每天读一点好书,不仅可以塑造良好的精神气质,还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D. 张桂梅扎根山区四十余载,用教育之力阻断贫困代代传递,温暖了无数人的心。

【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能力。

A.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去掉“随着”;

B.搭配不当,把“污染物会减少几倍到几十倍”改为“污染物会减少至几分之一到几十分之一”;

C.语序不当,将“塑造良好的精神气质”与“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调换位置;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B. “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

C. 我的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D. 朋友!你是这么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伟大领袖*,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

A.“我想”,后面是想的内容,应该用冒号,表示提示下文,而不用逗号;

6. 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诗歌的情感往往寄托在鲜明独特的意象上,通过意象营造出生动感人的意境。

B. 古代跟年龄相关的称谓很多,如“垂髫”,指小孩;“花甲”,指六十岁的老人;“加冠”,指年已十八岁的成年男子。

C.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北京市政府曾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答案】B【详解】考查文化知识和文学常识。B.“加冠”,指年已二十岁的成年男子。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2)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3)①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②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③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④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4)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徐霞客游记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5)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7.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根据文意,这句话所处的最恰当的位置应是( )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8. 本文在“描写”“意境”“哲理”“语言”四个方面都实现了作者梁衡“主动进行艺术上创新”的美学追求,对此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景物描写方面,视角独特,层次分明。略写雨季的壶口瀑布,采用俯视视角:详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

B. 随着视角的变换,景物的意境有所不同。俯视龙槽,重在“奇”;仰观河面,重在“险”;看河水冲跌而下,碎为水雾,重在“雄”。

C. 作者紧扣河水在壶口展现出的多种形态,联想到人生的五味杂陈;由水浸巨石,认识到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进而引申到“历经磨难,方显个性”的哲理。

D. 本文语言的突出特点是畅达自然与典雅凝练相得益彰。

9. 结合选文内容,对下列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这样的短促急骤的句式,突出画面的动态。

B. “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其中“势如千军万马”是总体描绘波浪,“挤着、撞着”则突出波浪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密度很大,“推推搡搡”是横向的动态,“前呼后拥”是纵向的动态。

C. “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一句,用“跌”字形容河水的急坠,“来不及”更显急坠的突然。

D. “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一句中,“散”“钻”“觅”“如”“淌”“夹”等动词描写水势,精准传神。

10. 对本文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鲜明的形象性。把瀑布比作“一卷飞毯从空抖落”和“一卷钢板出轧”,形象地写出瀑布平展、宽厚的形态和凝重、猛烈的气势。

B. 善用拟人,移情于物。如“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以人的行为动作和情感态度来写水,把水的形态、精神表现得栩栩如生。

C. 主要运用骈句。如“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从空抖落”,长短句使节奏大起大落,有力表现河水奔流而下的壮观景象。

D. 在文学语言中,吸收古诗文的精华,使其语言格调高雅、凝练蕴藉。如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勇往直前”等四字短语,简练整饬,含意隽永,富有古典韵味。

【答案】7. C 8. B 9. D 10. 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与排序。

结合“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可知,这里先把“洪流”比作飞毯,但是作者觉得飞毯不足以表现黄河洪流的凝重和猛烈,因此又比作“一卷钢板”,以此对应洪流“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的气势。故这句话所处的最恰当的位置应是③处;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B.应改为:随着视角的变化,景物的意境也各不相同,俯视龙槽,重在“奇”;仰观河面,重在“雄”;看河水冲跌而下,碎为水雾,重在“险”。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D.“如”意思是像;如同。不是表示动作的动词;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赏析。

C.“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是长短句,属于散句。“主要运用骈句”错误,应为主要运用散句。故选C。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已而之细柳军 称善者久之

B. 居无何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C.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乃重修岳阳楼

D. 使人称谢 长跪而谢之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不能直接表明周亚夫从严治军的一项是( )

A.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 B.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C.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D.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1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课文开头先点明背景,“大入边”三个字,顿觉烽火烛天,胡尘匝地,一派紧张气象。周亚夫在这严峻时刻出场,一起便有激荡雄奇之气,蓄于笔端。

B. 皇帝先到霸上及棘门军,是“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而到周亚夫的细柳军则完全不同,两相对比,可以突出周亚夫是何等地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突出细柳军是何等地不可侵犯。

C. 在霸上及棘门军时,作者没有写出文帝的态度,但从下文推断,文帝起初对此是不以为意的。但在细柳军,军中官兵均严格遵守将军之令,而将军则严格遵守军礼,文帝这才意识到只有细柳军这样训练有素、军纪严明的军队才是维护自己的统治最需要的。

D.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皇帝“改容式车”“使人称谢”是迫于周亚夫的军威。

14. 文帝称周亚夫“真将军”,下列说法理解错误的是( )

A. 霸上及棘门军戒备松弛,与周亚夫麾下士兵全副武装形成鲜明对比,这时周亚夫虽未出场,但从下属的表现来看,一位治军严明、令出如山的将军形象呼之欲出。

B. 在充分铺垫的情况下,周亚夫才“千呼万唤始出来”,而作者用笔又其简洁,只有一个动作——“持兵揖”,只有一句话——“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都符合将军身份的言行,即使面对的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也不例外。

C. 本文塑造“周亚夫”这一形象最大的特点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特别是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凸显人物特点。“将以下骑送迎”直接表现了周亚夫的“真将军”形象。

D. 皇帝和群臣的反应作为故事的结尾,从侧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凛然不可犯的“真将军”形象。

【答案】11. C 12. B 13. D 14. 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动词,去/助词,调节音节,无实意;

B.动词,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动词,位于;

C.副词,于

,就/副词,于是,就;

D.动词,致意,问候/动词,道歉。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B.有误,“既出军门,群臣皆惊”的意思是“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写的是大臣们的反应,不能直接表明周亚夫从严治军。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D.有误,结合“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可知,皇帝“改容式车”“使人称谢”是被周亚夫的从严治军所打动,并不是迫于周亚夫的军威。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C.有误,结合“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可知,“将以下骑送迎”是写霸上及棘门军从将军到下属军官都骑马迎进送出,描写的是霸上及棘门军的做法,是从侧面表现了周亚夫的“真将军”形象,不是直接表现。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委派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灞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士都下马迎送皇帝。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四、(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开头写梦中所见景象,想象丰富,创造了似梦似幻、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

B. “我报路长嗟日暮”中“嗟”字有怨嗟之意,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穷的叹息。

C. “三山”是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反映出作者在此理想境界中可求得长久的安慰。

D. 词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报”字与“问”字,是跨越两片的桥梁。

16. 下列诗词风格与本词最相近的一项是( )

A.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B.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D.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答案】15. C 16. D

【15题详解】

考查诗词理解与分析。

C.作者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风格的辨析能力。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这首词形象奇幻,意境缥缈,富有浓郁的浪漫气息,是作者唯一的豪放词。

A.不同,表达作者对友人的牵挂之情;

B.不同,表达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C.不同,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D.相近,表达作者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词作围绕着“狂”字展开,感情浓烈,气概壮大,是一首豪放词;故选D。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