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体裁:长篇小说
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物:保尔·柯察金、冬妮娅、朱赫来等
成书时间:1932—1934年
地位:俄国在世界文坛上的经典著作,“革命小说”
关键词:无产阶级革命英雄;钢铁般的意志;坚定不移的信念
作者介绍
尼古拉·阿列克赛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于1904年9月29日出生于乌克兰洛文斯克省维里亚村,父亲是酿酒工人,母亲在地主家当厨娘,她善良、刚强,带领孩子们艰难地生活着。奥斯特洛夫斯基总共上过三年小学,10岁就去给地主放牛,11岁到车站食堂当童工,后来在发电厂当助理司炉。后来,他说:“在前面等待我们的,不是欢乐的童年和美好的青年时代,而是从清晨一直持续到夜半的繁重劳动。其目的,也不过是为了一块面包而已。”贫穷、饥饿、屈辱的非人生活,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反抗精神。
奥斯特洛夫斯基从小热爱读书,他的哥哥回忆说:“他每次回到家总是精疲力尽,饥肠辘辘。可他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读书。我们简直不理解,他在书中究竟找到了什么。有时,为了看书,他还屡遭非难,因为天刚蒙蒙亮,他就要去上班。而他却准备坐下来彻夜不眠,读个通宵。”即使夜里值班,他也借着茶炉的余光偷偷地读。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牛虻》,他十分钦佩牛虻不怕死,不屈服,为自由而英勇斗争的精神。后来,他踏上革命征程,不止一次地默念牛虻的话:“我毕竟应该走我自己的路,去寻求我面前已经闪现的光明。”他塑造的保尔柯察金在动手术时,非常坚强,医生问他为什么没有*,他答道:“请您读一读《牛虻》就明白了。”
写作背景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德国侵略者占领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故乡,年仅14岁的他参加了斗争,冒着生命危险张贴传单,搜集情报,受到了革命锻炼。1919年7月,第一批加入了共青团,8月自愿参加工农红军,先在柯托夫斯基师团,后转入著名的布琼尼骑兵军当侦察兵,由于作战勇敢,受到通报嘉奖。
1920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战斗中头部和腹部受重伤,左眼失明,不得不离开部队。关于这段战斗生活,他回忆道:“当我们驰骋沙场,经受战斗的风雨磨炼时,我们的头上没有阳光照耀,或者说我们的生活也不美好;或者说,我们身边也没有迷人的姑娘。问题是生活在召唤我们。可能,我们比其他人更感觉到生活的诱惑力……我们风驰电掣般向敌人袭击,只要他们碰上我们的铁拳,就得吃苦头。”(奥斯特洛夫斯卡娅《永恒的爱》)
1921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领导志愿队,参加修筑基辅附近的铁路的工作,忍受着饥饿,在潮湿、严寒中紧张地劳动,患上伤寒和风湿症,昏倒在工地上。1922年,他曾跳进第聂伯河,组织群众打捞被洪水冲走的木材,病情更加严重。1923年,被派到边境区做共青团工作,次年,加入布 尔什 维克党。在一次巡视的途中,发生了车祸,奥斯特洛夫斯基右膝又受到重撞,不得不进行治疗。1926年7月,与女工拉·波·玛秋克结婚。
在此期间,奥斯特洛夫斯基阅读了大量的世界文学名著,每天读18小时以上。“他架着双拐到图书室,一坐就是一整天,而且一天内就读完五六本书。图书管理员们同他开玩笑,表示不相信这么多书,他真的会读完,认为他不过是浏览一下就是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对他们的回答只是微微一笑,接着就详细地把所读的全部内容都复述一遍”(特列古勃《奥斯特洛夫斯基传》)。后来,他双目失明,就让别人读给他听,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文学素养。
经过9次手术,没有什么效果,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病情更加恶化,25岁的他本该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小伙子,却成了这么个样子:“如果别人不帮忙,他的两条腿已经不能向上抬,手也伸不远,只能伸到嘴边,连头发都摸不住。他在床上不能翻身,也不能侧卧,只能一直仰面朝天。两只眼睛的状况也不好,几乎什么都看不见”,“他的心脏病突然发作,简直吓死人。当时他的喉咙已发出了一个人临终前那种呼哧呼哧的声音”(特列古勃《奧斯特洛夫斯基传》。奥斯特洛夫斯基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搏斗。正是在这个时候,他确立了未来的生活道路:写作。他说:“只要掌握了艺术语言这个武器,仍然可以参加我国人民伟大的历史性进军。”
1928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创作了一部中篇小说,他有点自卑,避开所有的人偷偷地写,写的东西不给任何人看,对一些好奇的询问,总是支吾搪塞。小说写完以后,他很兴奋。然而,手稿在邮寄给战友们审阅的途中遗失。他再一次以坚强的毅力战胜了这次打击,1930年着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930年,奥斯特洛夫斯基清醒地意识到,治疗已经无济于事,死神的脚步点点临近,但是,他不能坐着等死,必须尽力为社会做点事,重新回到生活的行列中去。然而,他再不能去参加生产劳动,“我还能做些什么?”他苦苦思索这个问题。
他发现,自己还有一颗思维敏锐的大脑,一件件往事,一幕幕生活场面,一个个人物萦绕在脑际,鲜活而生动,他相信,这一切绝不是无意义的,他认识到,自己可以写作,把这一切告诉给更多的人,鼓舞他们生活和斗 争的勇气。然而,写作对这个全身瘫痪的盲人谈何容易!不过,奥斯特洛夫斯基以超人的意志,克服了常人意想不到的困难,投入文学创作之中。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创作本身,就是一场战斗。
奥斯特洛夫斯基用他那不听使唤的手指吃力地夹着铅笔,摸索着,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写,这一行往往串到另一行上,不得已,用硬纸板做成一个文件夹,在上面刻出平行横向的格子,把白纸放在写作夹里,铅笔就可以沿着一条横格向右写去。他的手指始终不能离开写作夹,以免错格和重叠。夜深人静,他艰难地写了一张又一张,每写完一张,他就把稿纸抽下来,丢在地上,接着写下一张。早晨,妻子上班前把散落在地上的稿纸一页页捡起来,按编号顺序整理就绪,然后由亲友把手稿中不清楚的字辨认出来,誊写在一个专用的笔记本上。凡是已经写好的东西,奥斯特洛夫斯基都必须逐字逐句,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否则,一旦记忆断了线索,工作就要中止。差不多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徒劳无功,认为这只是他在无所事事之中,想找出些消磨日子的方法罢了。后来,一个邻居戈莉亚同意帮助,奥斯特洛夫斯基口述,她记录。但是,他往往对口述的某些章节不满意,这时,他恨透了夺走他双眼的命运,把一支支铅笔统统折断,嘴唇咬得沁出血来。终于,他克制住盛怒,亲自执笔,在写作夹上写。
1932年完成小说的第一部,1934年完成第二部。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国 内战争,红军作战对象有:德国军队、波兰军队、彼得留拉“匪帮”。彼得留拉占主要地位,他被刻画为十恶不赦的匪徒首领。第二部分主要以内战结束后苏俄新 经济政策时期为背景。两部分的主要情节可概括如下:
第一部:辍学、做工、初恋、结友、历劫、战斗、负伤、破裂、觉悟。
第二部:误会、剿匪、筑路、青春、戍边、成熟、重逢、斗争、锤炼。
辛勤的创作损坏了本来就病弱的身体,有几次,他的病情出现危机。他惟恐在死之前写不完小说,当他刚一觉得有所好转,便以十倍的速度,向既定目标奔去,力图把疾病急剧发作时所造成的损失弥补回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完成不久,奥斯特洛夫斯基大病了一场,医生竭尽全力,才使他幸免一死。这位作家在创作中实践了自己的人生誓言:“应当活下去!要进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是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异常困难的情况下进行创作的。一位给他看病的医生对他的情况做了如下的诊断:“脊椎硬化、关节风湿症严重得一塌糊涂,而且仍在恶化。另外,还有双眼丧失视力、肾结石、左侧干性胸膜炎后遗症,而且还有肺结核的可能。除此之外,肌肉极度萎缩。病人的肢体由于关节僵化已经完全失去活动能力,头部不能活动,就连扭动都不行。只有腕部桡关节和手关节还保留有限的活动能力。下颌的活动也极其有限,嘴张开后,上下牙齿之间仅有一公分的距离”(特列古勃《奥斯特洛夫斯基传》)。小说出版后,受到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热烈欢迎,祝贺、赞扬的信件雪片般向作家飞来。奥斯特洛夫斯基被吸收加入作家协会,“生活的大门在我面前敞得很宽。我的衷心愿望就是做一个斗争的积极参加者,这一愿望已经实现了”。
1934年冬,奥斯特洛夫斯基开始写作第二部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作者原计划把这部小说写成三卷,但刚完成第一卷,书稿还在印刷厂排字,奥斯特洛夫斯基于1936年12月22日与世长辞。
奥斯特洛夫斯基一直保持着乐观主义精神,他强忍剧痛,不让他人发现,与死亡作坚决的斗争:“只要我身上的细胞哪怕还有一个能活着,它就可以抵抗,而我也就不会死,我也要抵抗……只在彻底被摧毁的情况下,我才离开人世。到时候,我一定要让死神这个老妖婆看看,布尔什维克是怎样视死如归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以乐观的精神迎接自己肉体的死亡,他相信自己的精神不死,因为他以辛勤的劳动,把自己与祖国人民融合在了一起,“利己的人最先灭亡。他自己为自己而生活。如果他没有了这个‘我’,那他就无法生存了。他的前面一片昏暗。只有利己主义和注定的悲哀。但是,人如果不为个人活着,而把自己融化在社会里,那便很难*死他:因为想*死他,必须*死周围一切,*死整个国家、整个生活才行”。
奥斯特洛夫斯基仅仅活了32岁,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受尽了贫穷、饥饿、严寒、伤痛疾病的折磨,但他感受到生命的真正充实和极大的幸福,“幸福是多方面的。我也是很幸福的。创作产生了无比惊人的快乐,当我感觉到自己的双手也在为我们大家共同建造的美丽的社 会主 义 大厦砌着砖块时,我个人的悲痛便排除了”。
作品地位
奥斯特洛夫斯基和他塑造的光辉形象保尔·柯察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苏联还是世界其他地方,无数的青年人受到他们的感染,以他们为楷模,勇敢地投入生活和斗争,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人格和作品受到世界各国作家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