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弥生文化馆
谈及东丝路的发展,绕不开一个人——徐福。
徐福是中国兵家泰斗鬼谷子的关门弟子,武术、制药兼通的他在秦始皇登基前后出山,悬壶济世,成为了当时名重一时的方士。
《史记》记载,秦始皇派徐福两次“入海求仙人”。而两次出海,徐福都带走了童男童女数千人,还有大批的水手、管理看护人员、护卫和懂各种技艺的能工巧匠、五谷种子等等。
徐福船队东渡远航的路线,基本上还是沿着齐国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他两次东渡,都是从山东半岛的“琅琊”(今胶南市琅琊镇)出发,沿海岸线北上,经山东半岛“荣成山”和庙道群岛至辽东半岛,再南下至朝鲜南部和日本九州岛。
徐福东渡路线
相比于强大的秦朝,当时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文化还处于还比较落后的时期。而徐福率领的船队又带有大批的工匠和物资,这无疑为朝日带去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物资。
徐福东渡也是历史记载以来第一次海外大规模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是中韩日第一次大规模的经济文化交流。
后来,徐福等人也长居在日本九州岛,为秦汉以后东丝路的繁荣,以及更大规模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打下了基础。
至今,日本仍保存有与徐福相关的遗迹
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时期当属盛唐时期。强大的盛唐使得东亚各国纷纷派遣朝贡使团和贸易使团来唐,唐朝官方及百姓也对舶来之品很感兴趣,这都使得唐代的东丝路更加地繁荣。
《新唐书》记载,当时中国对外的通关路线有7条,其中就有从山东半岛登州(今蓬莱市)出海到朝鲜、日本等国的具体航线。
随日本遣唐使使团入唐的日本圆仁和尚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就记载新罗(历史上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的民间商船活跃在山东半岛沿海一带,往来唐朝、朝鲜半岛和日本之间。
新罗国地方官员张保皋还在山东半岛建立了商贸基地,成为一代巨商。杜牧的《樊川文集·张保皋、郑年传》和《新唐书·东夷传》里都有相关张保皋的记载。
张保皋被今天的韩国人称之为“海上王”
北宋时期,由于契丹雄踞在北宋与高丽(朝鲜)之间,北宋和高丽的交往只能通过海路,经山东半岛往来两地,这一时期“海中诸国朝贡,皆由登(州)莱(州)”。两国政治上的亲密关系也带动了海上贸易,这在《宋史》和《高丽史》中都有记载。
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为了防止契丹经海入侵中原,朝廷关闭了登州、莱州等地的通商口岸,但为了保证商贸的正常进行,又在山东半岛南部开通了密州板桥镇口岸(今胶州市)。
北宋时期东丝路的繁荣又可在板桥镇口岸窥出一二:当时板桥镇口岸的海外贸易量很大,“数倍于明、广二州”,远远高于宋代海外贸易的重镇明州(今浙江宁波)和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