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开像龛老照片(浙江省文管会《西湖石窟艺术》)
但是,魏祝挺查阅南宋至明代中期的史料,都没有提及护国仁王寺有石窟造像。
最早提及这件事的史料,是明末吴之鲸《武林梵志》(1612年成书)中转引的释文石《护国仁王讲寺记》。里面讲到,嘉靖甲申年(1524),有个僧人圆果,他在无门洞中,发现了深埋在瓦砾之下的慧开造像。
这位圆果还宣称,自己得到一方断碑,记载了该像是护国仁王寺开山祖师无门慧开的自造像,并大致转述了碑文。大意是,慧开因为身材短小,所以在后山开凿丈余的大像,希望来世成为身材高大之人,于是投胎转世为身长九尺的元代高僧中峰明本(1263—1323)。这个传说后来广为流行,包括50年代的这次调查,也因为这处“慧开自造像”的史料,把它判定为南宋。
这里就出现了很多破绽。听魏祝挺怎么破案。
首先,它太大了。
宋元时期,杭州虽然有零星的祖师石窟造像,比如吴山通玄观的南宋刘能真像等,但都是等身造像。即使是非常厉害的祖师,也只能是等身造像,也是供在寺里的祖师堂里,不可能有这种释迦、弥勒一样的丈六大像,这只能是后人神化的表现。
“很难想像一位南宋临安府敕建寺院的禅师敢公然为自己开凿丈六大像,这种行为显然是僭越。再次,南宋时期杭州西湖石窟造像非常罕见,现存案例仅有吴山通玄观的一组道教造像,以及慈云岭南观音洞的一组小型罗汉造像等零星几处。”
此处多嘴一问——这是为什么?南宋都城佛教流行,为何石窟造像反而没有?
来翻翻文献。
据《金佗续编》中记载的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禁止坟山凿石省札一》、宝庆元年(1225)《禁止坟山凿石省札二》,我们可以知道,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西湖北山“剑门岭履泰山”,也就是栖霞岭有规模庞大的采石行为,“公然凿石货卖,山骨几至断绝”。
岳飞的孙子岳珂首先急了。
鄂王岳飞的坟寺(今天的栖霞岭岳坟)就在边上,“日夜被其穿凿,逼近坟穴,震动不宁,子孙之心,痛切肝腑”。岳珂上书,请求停止北山的采石行为。西湖边都是皇家寺院的坟地,动了山,就动了国家风水。
岳飞此时已经恢复名誉,并追封鄂王,所以上书立马见效。朝廷命临安府取缔了北山的采石活动,岳珂也随即上书谢恩,写了《禁止坟山凿石谢宰执启》,收入他写的《金佗续编》里。
魏祝挺说,从这些资料来看,如今栖霞岭的紫云洞、栖霞洞、金鼓洞、银鼓洞、无门洞等可能都因南宋的采石行为而成,但在南宋后期又禁止开采。这就是杭州欠缺南宋时期石窟造像的原因。
所以,受此禁令影响,慧开在淳祐六年(1246)至景定元年(1260)任护国仁王寺开山住持,应该无法在栖霞岭开凿造像。
所以,第二点,时间上完全不成立,此时无法造像。
根据魏祝挺的调查结果:眼前的造像高3.6米,仅表现腹部以上部分,五官宽大,双目平视,身着交领式僧袍,衣纹褶皱明显,双手于腹前结禅定印,下身隐于龛底的云气纹之中。
可以看到,像体是有破坏的。
像的大部毁于20世纪60年代,现在的造像是20世纪80年代时,依据旧照片重塑补修的。
对比慧开像龛的老照片,80年代修复后的造像有一些差别。比如,照片里的双手交叉交握,而现在是一个禅定的姿势,衣纹的差距也有。包括头的朝向也相反。
站在造像前,从手机里打开老照片对比,如今的慧开造像高一丈余,足部被飞云隐去,背光有火焰纹。龛前的几案,为利用天然岩石雕凿。这些都与旧照片中慧开大像的特征符合。
除了当代人的修复痕迹,还有原物保留吗?
“有的,云气纹。”
魏祝挺说,所有的云气纹,都是最初的原物,包括延伸到下面的云气纹和背光。但颜料应是80年代重修时上的。对比老照片,重修时在细节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但是云气纹跟宋代造像差别比较大。”
云气纹原物
云气纹原物
破案破到这里,基本已经否定了慧开造像为南宋时自造像的说法。但我有一个幼稚的想法,过去人们误认为这里是黄龙洞,那么龙在哪里?
在洞里看了半天也没看到龙。
明末时,他们也站在和我一样的位置,看着这尊巨大的祖师像,“幻若从地涌出,而登坐于空中者”“高两丈余”。
曹学佺在《大明一统名胜志》(1630年成书)和僧人明河在《补续高僧传》中如此感叹。我的仰视角度也有一样的观感。
他俩在文章里都提到了僧人圆果说的那个故事,可见传说深入人心,并描述了龛窟的现状,细节更多了,且都说到有云气纹,而且还有一条龙。
“我们到下面看一看,还有一个下面的视角。”小魏开始铺悬念了。
往洞里出来,一块石头上刻着:古龙遗迹。郭仲选写的。
肯定不是作家古龙,那提醒我们看什么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