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月,美、英两国擅自将他们各自的占领区合并为“双联占区”,并且公然声称:“两个占领区对于一切经济目的的来源来说应视为统一领土,”“两国政府的宗旨是要在1949年底以前为这片领土建立自给的经济。”1948年3月,美、英、法三国在伦敦举行会议,进一步把美、英“双联占区”扩大为“三联占区”。接着,同年6月18日,三国政府正式宣布在“三联占区”单独实行货币改革,发行西方的“B记马克”(一种在西柏林使用的纸币,因票面印有德文“柏林”字样的第一个字母“B”而得名),这就造成了战后德国经济的最初分裂。
针对西方国家的这些行径,苏联占领当局立即奉命进行还击。苏联占领当局首先采取对抗措施,禁止西方代表前往柏林苏管区出席德国人举行的各种政治集会。并宣布将于6月22日在苏管区内发行新币。4月1日,苏联方面开始对柏林城实行为期十天的交通限制。6月19日,苏联进一步紧缩了对柏林实行的全面地面交通封锁。6月24日,柏林与西方国家的所有水陆交通被苏联完全切断。
由于实行了地面封锁,西柏林遇到了一场异常严重的“危机”。当时西柏林的粮食库存只能维持三十六天左右,煤库存量只能维持四十五天左右,饮水和其它生活必需品也开始出现严重短缺。为了尽快摆脱这场“危机”,美、英、法三国迅速采取了两项对策:一方面加紧通过“空中走廊”对西柏林实行空运,以解决人民生活的急切需要和加强西柏林的防卫能力;另一方面则力图通过谈判途径,使苏联取消对西柏林的地面封锁。
1949年5月12日,经过多次反复谈判之后,苏联终于同美、英、法三国达成协议,宣布正式解除对西柏林的地面封锁。当日零时,西方的车辆获准通过了占领区的分界线,大批记者也涌入西柏林,历时将近一年的柏林封锁至此结束。
近一年的封锁,使西方国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据统计,在空运高峰时,西方国家对西柏林空运的食品,燃料及其他物资量,曾达到每天一万三千吨,这个数字同当时西方国家在地面对西柏林的运输量几乎相等。在此期间,西方各国对西柏林的空运物资总数达一百八十三万一千二百吨,其中,仅美国就空运了一百四十万吨物资,航次十九万五千余次,耗费二亿五千万美元,飞机失事二十四次,机上人员伤亡四十八名。
“柏林危机”的爆发,不仅加剧了东西方之间的矛盾,并且还使柏林城的分裂程度更为深化了。危机期间,美、英、法三国政府首脑都公然声称要坚决“留在柏林”。“苏联除非通过战争,”才能迫使西方“放弃柏林”。
由于西方国家强行在西柏林实行货币改革以及苏联对柏林城的地面封锁,要想再维持四国共管这个城市的可能性,就不复存在了。
1948年11月30日,由苏军控制的东柏林管区单独召开了一次“特别议会会议”,选出了一个新的市政府。两天后,苏联占领当局宣布正式承认这个市政府为柏林全市“唯一合法的行政机构”,并答应给予一切必要的援助。
西方国家控制的西柏林也在同年12月5日举行了类似的选举,建立了另一个市议会和市政府。于是,以“柏林危机”为转折点,战后原来由四国分占并实行共管的柏林市,终于被分裂成为各自拥有自己独立的立法机构、行政系统和货币制度的东西两个城市了。
柏林墙怎样形成的?1961年8月13日起,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沿着西柏林的东面筑起了一道高3.5米、长165公里的水泥石头围墙,把整个西柏林和东柏林完全隔绝开来。特别在围墙的东侧,还专门修建有253个瞭望台,136个碉堡,270个警犬桩和108公里长的汽车壕沟。真可谓是人工筑成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铜墙铁壁。
柏林墙修后使东西柏林之间的各项交流和接触减少了,人们要想象往昔那样自由往来,同亲友团聚,已变得十分困难。柏林墙实际成了东西方之间的一道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