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的一天,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山城村的一位老人受到了记者的采访。
这位老人名叫孙景坤,这一年老人已经96岁了,看到记者的到来,他尽力挺直自己佝偻的腰背,脸上满是微笑,在他的身旁有一件被叠放整齐的挂着不少军功章的志愿军军装。
面对记者,孙景坤指了指自己的耳朵说:“听不清了。”
接着,他又把军装端端正正地拿起放在了自己的腿上,一边指着军功章,一边告诉记者:“这是一等功奖章,这是三等功奖章.......”
而在这些奖章的背后,是孙景坤经历的一段峥嵘岁月,而那已经是70多年前的故事了.......
图|孙景坤老人的功勋章
孙景坤三次跨过鸭绿江:“死也要死在前线”1924年,孙景坤出生在安东(现辽宁省丹东市)山城村,1948年,24岁的孙景坤在自家的小院子里同当地一位农家姑娘成了婚。
原本分了地、娶了媳妇的孙景坤已经准备开始安稳地过自己的小日子了,可在新婚不到一周的时间,孙景坤就拿上了自己的行囊,告别了家人,踏上了从军之路。孙景坤在同妻子告别的时候,他说:“只有打了胜仗,咱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自此,孙景坤成为了东北人民解放军中的一名战士,在解放战争期间,孙景坤跟随部队参加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战斗。
在作战过程中,孙景坤每次都愿意冲在最前面,因作战英勇,他的身上几乎是次次挂彩,打锦州负伤、打黑山阻击战负伤、打唐山负伤、渡江战役负伤.......
而对于孙景坤来说轻伤不下火线,即便是重伤,他也从未脱离过部队,而是被团里的车拉着,只要是部队在的地方,一定少不了孙景坤的身影。
图|孙景坤老人
多年征战,要是说没有危险的时候,那自然是不可能的,最危险的一次,是有一颗子弹贴着孙景坤的后脑勺飞了过去,万幸的是,只是擦伤。
孙景坤就是在一次次浴血奋战中,成长起来的,也是在战火中,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0年4月,在解放海南岛时,孙景坤所在的119师官兵乘木船冒着敌人的炮火,渡海向海南岛方向进发,可在敌人猛烈的炮火攻击下,一时间木船便被炸得四分五裂,鲜血染红了海面。
在快到登陆点的时候,孙景坤所乘坐的小船也被弹药掀翻,危急时刻,他抓住一块木板,拼命游上了岸,这时,他回头才发现,一个排的战友就仅剩12人了。
同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侵略军在不久后便越过了“三八线”,面对着已经烧到了鸭绿江的战火,这让*焦急万分。
在经过多番商议后,*决定让彭德怀挂帅出征,率数百万志愿军战士们抗美援朝,与此同时,孙景坤所在的119师接到抗美援朝的命令,将士们急赴丹东,投入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前的准备。
当时孙景坤刚随大部队从海南撤回到自己的家乡,待命过江,当时部队驻地距离孙景坤的家并没有多远。
自参军后,孙景坤就没有回过家,也没有见过家人,每当战友们问及他的家人,孙景坤的心里都会泛起潮水般的思念,为此战友们都纷纷劝他回家,可孙景坤却总是拒绝,他说:“在外边打了三年仗,咋能不想家?但别人都不回家,就我特殊?”
战斗在即,孙景坤知道自己不能离开部队,于是在待命的40天里,孙景坤从未向上级提出过要回家的要求。
图|年轻时的孙景坤
1950年10月19日深夜,孙景坤所在的40军奉命经过丹东鸭绿江大桥,秘密开赴朝鲜战场。
部队在过江后,昼伏夜出,经过连续急行军,10月25日在朝鲜战场西线,与向北进犯之敌相遇,而志愿军却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将敌人打了个落花流水。
在激烈的战斗中,孙景坤大腿遭敌人炮弹炸伤,因伤势较为严重,他就被送往了吉林图们,在部队医院接受治疗。
躺在病床上的孙景坤度日如年,他每日都期盼着自己的伤口可以快一点好起来,终于盼到伤口愈合,他没有耽搁一分钟,便立即向部队提出了要重返前线的要求,他说:“如今战友们在浴血奋战,我不能再躺在医院里了!”
在请求得到批准后,孙景坤把带来的全部私人物品都存放在了部队留守处,他将一封信缝在了军装里,信的内容也十分简单——自己的姓名和家庭住址,这无疑是抱着“死也要死在前线”的决心上战场的,这也是孙景坤第二次跨过鸭绿江入朝。
这一次,孙景坤是坐着闷罐车返回部队的,途中,就在他不断想着前线战事和家人的时候,突然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和一股热浪袭来,沉重的闷罐车厢剧烈晃动起来,混乱之中,他听到有人喊:“火车起火了!”
直到后来,孙景坤才知道,归队乘坐的闷罐车正好遭遇到了敌机轰炸鸭绿江大桥,幸运的是空袭中他并没有受伤,但是车翻了、人散了,因自己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孙景坤一时无法找到自己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