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东西方向是相对方向,互为东西的A和B两点,A既可被定为是在B的东面,也可被认为是在B的西面,一般在地图上按"就近原则"来确定方向关系。以极地为中心的地图上,可以按地球自转方向或经度大小的变化趋势来判断;要"劣弧(经过球面任意两点大圆较短的一段弧)定向法"的法则。
(2)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指向标指示北方。
(3)在没有任何标记得图上判读: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地图辨方向歌:
地图方向辨,摆正放眼前;上北下为南,左西右东边。 标图易分辨,经纬网较难;
经线指南北,东西纬线圈。 极地投影图,定向较特殊; 对于北半球,心北四周南;
北纬圈东西,自转反时走。 对于南半球,心南北四周;南纬圈东西,自转顺时走。
三、 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
注记: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四、等高线图的判读:
1.地形图:
(1)相关概念:
海平面:指假设没有潮汐、波浪或海涌时,海洋所能保持的水平面。也有的指某一地方高潮与低潮之间的平均水平面。在某些国家,每隔一定时间就要进行大量观测,以算出高度标准的平均海平面,但这多用于军事地形测量图中。
海拔:指某地相对于平均海平面(作为零面)的垂直高度,又称"绝对高度"、"海拔高度", 用"h"表示。自1957年以来,我国各地的绝对高度以"黄海平均海平面"或"黄海基面"作为全国统一的陆地标高起算面。
相对高度:指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就是地面上等高线在图纸上的投影。等高线图的高度注记为"海拔高度"。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地形坡度的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在小比例尺地形图上,等高线间隔的地区往往用不同的色彩表示,一般是低地用绿色,高地用褐色,颜色深度随高度递增,这就是地图学上的"分层设色法"。
等深线:在海洋或其它水体中,深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叫等深线。它是以最低潮海平面或湖面作为起算面而测定的,实际上就是水下地形的等高线。因此,它具有和等高线相同的作用。等高线表示陆地地形的起伏,等深线则可以表示海底地形起伏状况,其疏密程度也可表示出海底或湖底坡度的大小。
等高距:相邻等高线水平截面间的垂直距离。不同比例尺的地图上,等高距大小不同;同一比例尺的地图上等高距愈小,显示地貌愈详细。
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有时也叫做降坡线。
地势:地表形态起伏的高低与险峻的态势。包括地表形态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差或坡度的陡缓程度。不同地势往往由不同条件下内、外动力组合作用形成。人类对地势的利用表现在工程水利、建筑和军事等许多方面。
地形:指的是地物和地貌的总称。按其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五种类型。地形特点描述从地形组成、地势特点、地表形态、地形分布等方面进行。
山谷:两个山背或山脊之间的低凹部分。主要由构造作用、流水或冰川等侵蚀作用所成。
山脊:指长条状延伸的山顶,因形如背脊,故称山脊。通常有平的、圆的和尖的几种,但尖山脊最多。方山就是平山脊,一些剥蚀山、穹形山就是园山脊,其余均属尖山脊。如石英岩、花岗岩等因岩性坚硬故多出现尖锐和陡峻的山脊。片岩、板岩因片理、层理明显而出现梳状山脊。另外,在沉积岩地区,山脊的分布与构造线大致相符,在岩浆岩地区山脊表现就较破碎、无规律。以上都说明山脊的形状与其自身的岩性及构造密切相关。山脊上的地表水向两侧分流,常成为河流的分水岭。
鞍部:山脊上相邻两山顶间形如马鞍状的低凹部位。山地的道路常沿鞍部通过,重要的山口多在鞍部。
(2)等高线的特征:
①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程均相等。
②因为等高线是不同高程的水平面与实际地面的交线,所以等高线是闭合曲线(不一定在一幅图内闭合)。
③不同高程的等高线不相交也不重合。只有在陡坡或悬崖处才会出现重迭或相交,而这又往往用特殊地貌符号表示。
④在同一幅地形图上,等高线多,山就会高;等高线少,山就低。若是洼地则相反,等高线多,洼地就深,等高线少,洼地就浅。所以根据等高线的多少能判断出山地的高低和凹地的深浅。
⑤在相同等高距的条件下,等高线愈稀,斜坡愈平缓;等高线愈密,斜坡愈陡峻。两条等高线间距离最短的方向,是最大坡度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水流方向。根据图上等高线的疏密,可以判断坡度的缓陡。
⑥等高线与分水线或集水线垂直相交。在与分水线垂直相交时,向分水线降低的方向凸出;在与集水线垂直相交时,则向集水线升高的方向凸出。
由于等高线具有上述的一些特性,能够正确显示地貌的一般形态、高度和坡度等,因而它是当前地图上显示地貌比较好的方法。
(3)、判读规律:
①数值大小: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
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为山地地形;
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
②疏密程度:密集——坡度陡;稀疏——坡度缓。有时候图上看不出密集与稀疏时,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决定。不同比例尺地图要换算成同一比例尺或求同一距离内等高线的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