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俯瞰都江堰。摄影/张铨生
公元前256年,一项伟大的工程,在岷江上,拉开序幕……
天府之国是如何炼成的?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当水势浩大的岷江水来到都江堰市境内,河道变得又平又宽,江水中的泥沙淤积,将河床抬高,水灾频繁发生。
而位于都江堰市西南方向的玉垒山,则阻挡了滚滚东流的江水,使得岷江水流不再畅通无阻。这样的特殊地理结构,让玉垒山以东,常因缺水发生发生旱灾。
在我国传统的治水理念中,一直信奉大禹的“堵不如疏”,关于这一理论,李冰深以为然。李冰认为,治理岷江的关键,在于打通玉垒山。
当然,打通玉垒山,并非一劳永逸。玉垒山疏通后,仅能解决岷江下游的干旱问题。岷江水流不稳,以及河沙淤积的问题依旧存在。
▲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体。绘图/Paprika
丰富的治水经验告诉李冰,只有顺应地势、不与水敌,方能高枕无虞。“深淘滩、低作堰”,是李冰针对都江堰水利工程,制定的“咒语”。
为顺应岷江水势,李冰于江心筑造了一道金刚堤,这是他修筑都江堰的第一步。金刚堤的修筑,将岷江水一分为二,靠西的支流为外江,顺岷江而下。东侧支流为内江,水流流向宝瓶口。
▲ 鸟瞰岷江上的水利工程和远处的都江堰市。摄影/张铨生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对岷江水流量进行有效控制,既能保证沿江两岸的农田灌溉,又能通过分洪,降低季节性的洪水灾害。
不同于多数水利堤坝使用石块堆积,金刚堤则由竹笼填满石块叠加而成。因为岷江水流过于湍急,单纯使用石块,很容易被水流冲走。
川内盛产竹子。喜好从大自然获取灵感的李冰,请人将竹子编成宽2尺、长3丈的巨大竹笼,竹笼内填满石块和鹅卵石后,投入江中后,完全可以抵抗水流的冲力。由于金刚堤堰的前端形似鱼头,因此金刚堤也被人叫做鱼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