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0年前庄子的《秋水篇》里就有“坎井”这个词汇。考古学家在托克逊县柯尔伽依乡发现了一处水系分布岩画。据考证,此岩画距今已有2000多年时间了。岩画上有一组小圆坑,有规则地排列着,可以看出是掏挖井泉的迹象。最后一个圆坑之后,成了一条小渠向前延伸而去,与现在的坎儿井极为相似。著名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西域井渠考》一书中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观点:新疆的坎儿井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其理论依据是得之于《史记·河渠书》,此*述了汉武帝刘彻曾经命令士卒万余人引陕西洛水到商颜山下,因渠岸不断崩塌,表面引水很困难,于是,便挖掘了许多竖井,使“井下相通行水”,最终使商颜干渴焦灼的土地得到了清凉甘甜的滋润。后来,有考古学家在商颜竟然找到了当年的那一口口竖井。那些2000多年前出现在黄土高原的坎儿井,被史人称为“井渠”。
王国维在《西域井渠考》中阐明了井渠技术西传的时间和路线。公元前一世纪中叶,西域乌孙国内乱,汉廷一面派人告谕乌孙王乌就屠不能擅夺王位,必须尊崇汉王册立的元贵蘼。同时,又命令熟悉西北地理的破羌将军辛武贤率师待命,准备应付事变。辛将军深知西北地广人稀,缺水少粮,远征乌孙谈何容易。为了有备无患,他一方面叫人沿疏勒河谷探明路线,建立交通标志;另一方面又令士兵“穿凿卑鞯侯井以西,欲通渠转谷,积居卢仑以讨之。”所谓的“卑鞯侯井”,据三国时的学者孟康解释说是:“大井六,通渠也。下泉流涌出,在白龙堆土山下。”据此一解,可以看出,卑鞯侯井与今天的坎儿井几乎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