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于家堡滨河公园,早在元朝末年,便有人临海捕鱼,置灶煮盐,如今这里,成为了全新的产业园;夜景美好,让游客流连忘返;在天津这样的“旅游城市”,这里也算得是一处优质夜间景观。
不过这些夜景,都是2022年拍的。如今还是不是这样,就难说了。
早年间,这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地方,后来山东文登县的两兄弟于英、于潮,携带家眷北上讨生活,就看上了这个港口,于是一大家人在此处打渔为生。
后来人丁逐渐兴旺之后,他们就以这个家族的主流姓氏,将此地命名为“于家堡”。明末清初之际,这里已经发展成为天津滨海地区,最早的水旱码头。
天津海河浅窄,容不下太大的商船,这就给于家堡的原住民,带来了发财的机会。他们用更灵便的驳船,将海上运来的南方特产,送进天津的深处,再把北方的土产商品,从内陆运回港口,再销往其他各地。
从那时起,于家堡便成为了南北商贸交流的中转站。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人也在此建立了码头,占了塘沽火车站,建立了亚细亚火油公司。
天津城的中西交融史,背后也是一段屈辱殖民史。但另一方面,任何一个贸易密集的地方,都会有更多发展的机会。过去是如此,现在也是如此。
在这个全新的时代,仍然有一些公司,聚集在于家堡经济区这个地方。这夜间的灯火,可能便与这些公司有关。
灯火迷浮世,清光照故台。在华灯初上的时刻,有人在河岸边闲庭漫步,有人在苦练滑板单车,但那些灯火通明的大楼里,也有人在努力奋斗,直到夜深人静,万籁俱寂。
也会有人红着泛酸的双眼,灌着提神的咖啡,敲着永远不会完美的PPT,期待着明天的大放异彩。
细细想来,这些人和600年前,从山东远道而来的于家兄弟,又何其相似。
先人胼手胝足,只为在这水边的荒原里,为家族讨得一片生机;而如今的上班族,不过是想要在这灯火辉煌的都市里,给自己挣来一席之地而已。
我们生活在车水马龙的大都市中,单单是活着,便已经竭尽全力了。至少600年前,在此开荒的于家兄弟,还知道自己的前进方向,但并没有人能告诉我们,我们未来到底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
时过境迁,昔日车水马龙的港口于家堡,如今被历史的画笔,描绘出了座座高楼,处处灯火。
我们置身于其中,花费一身辛苦,走遍二三街区,四顾茫然,五味杂陈心间,六欲七情藏心底,八苦萦绕身边。九州十方踏遍,百折千回,万家灯火照从前。
我不知道能不能收到远方的书信,上面写着,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