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中秋佳节,澳门街头都会张灯结彩。
近年来,中秋节期间,澳门会在各主要街道、各大公园及大型商场悬挂各种节日造型灯饰。团圆饭后,居民扶老携幼,提着缤纷灯笼出门游玩,向亲朋好友表达节日的祝福。居民普遍漫步于公园、草坪、海边、堤岸等休憩区,观灯饰、猜灯谜、观看歌舞表演,参与各种公共贺节活动。
“今年,我决定从澳门回广州过中秋。”关同学家住澳门,两年前曾在广州高校读书。今年中秋节即将到来,她固然留恋在澳门与家人团圆的温馨场面,但更想回广州与同学共度佳节。事出有因,两年前的中秋节,她在广州读书,受疫情影响无法回澳门,同学们从家中取来月饼与水果,与她一起在学校草坪上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良宵。同根同源、同气连枝的血脉文化,令她深感亲情的可贵。今年,她决定中秋回广州,邀约大学同学日间逛市区,晚上同赏月。
香港特区政府近年来会举办大型赏月派对,在公共园区和海滨地区举行,通常包括音乐表演、烹饪比赛等。如果天公作美,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大家正好可以拍照,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这一刻的美景和美食。
香港80后居民刘星祖籍梅州,妻子祖籍广州,今年中秋,香港假期不多,但他们一家依然计划回内地过节。人未到,礼先至,两人提前挑选了港式月饼,送给内地亲友。“虽然广州也有流心月饼和冰皮月饼,但太太花了不少精力选购榴莲口味、松茸口味等较少见的月饼,送给白云区江高镇的岳母。”刘星说,“梅州沙田柚是最应节的食品,最合适给香港的亲友送去浓浓的家乡味道。对我来说,广式月饼和柚子不仅是节日食品,更是感情交流与心意传送的载体,是深刻的文化符号。”
在50后“老广”、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曾应枫记忆中,中秋不仅意味着团圆,还是“欢乐”的代名词。小时候,中秋夜团圆晚饭过后,大人们在天台上摆开大桌,上面满满当当摆着柚子等时令生果,一起吃紫苏炒石螺和月饼,孩子们则在宽敞处挂上自制的竹灯笼和纸灯笼。这一天,孩子们追逐、嬉戏,到邻家“赏月场”串门,一直玩到深夜。
来自香港的陈升回忆说,成年后的中秋夜少了“闹腾”,多了安安静静赏月的时光,而赏月的终极选项在于“吃”。“千禧年前,最好吃的月饼应该是白莲蓉馅的,那时在香港,能吃到白莲蓉月饼就很开心。”
在曾应枫印象中,双黄白莲蓉在内地大受欢迎的时间还要再往前推。小时候,她曾随父母到海南岛,过中秋不能回广州,最怀念的就是广式月饼。长大后,最亲的兄弟姐妹中,有人远赴海外。每到中秋,他们总会坐飞机回广州,与家人一起吃团圆饭。改革开放之初,香港亲戚回穗探亲时带来几盒铁盒装的双黄白莲蓉月饼,亲友争相品尝。20世纪九十年代末21世纪初,广州产的双黄白莲蓉月饼反而成为兄弟姐妹的乡愁,他们总也吃不腻,周边亲友送过来的广式月饼多被回国的兄弟姐妹吃光了。
如今,曾应枫家中秋夜赏月桌上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月饼。她说,“这里面除了亲情,还有友情,很多相熟的人即使平时交往少,但到中秋,总会寄来月饼。礼轻情义重,天涯海角有人惦记着我,这令人十分感动。”待到中秋夜,广州人往往摆出三款月饼:伍仁月、双黄白莲蓉月、豆沙月,讲究的广州人还一边赏月尝饼,一边品茗解腻,单丛、生普、陈皮六堡茶,三种茶轮着品鉴;吃腻了再吃点柚子、鸡心柿、番石榴等节令水果,又可以继续品尝芋头、紫苏炒石螺等,这都是广府人过中秋最难忘的美味。
万里牵念
海外游子同赏月 寻味中秋寄相思
中秋节的魅力还辐射到北美多个城市。
在美国旧金山,海外华人从1991年起举办中秋街会,持续三十余年从未间断。十多年来,中秋街会的影响日益扩大,源自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族裔的节目、拉美裔文化节也加入到中秋节,成为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去年旧金山列治文区中秋街会现场。
在美国纽约、佛罗里达、波士顿,一幕幕中秋活动陆续上演。波士顿华埠昆士小学校长司徒玉英(Cynthia Soo Hoo)回忆称:“当我还是个小孩子时,和家人一起欢度中秋节,我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如今,这仍然是家庭传统。”
儿时的中秋节最让人怀念。祖籍台山的伍伟平在广州生活了十余年,前些年举家移民洛杉矶。他还记得,小时候,他和一群好朋友在后院用砖红色的瓦片搭了一座小塔,明火烧红瓦片,中秋夜里,燃烧的瓦片五颜六色,十分好看。孩子们将番薯扔进去瓦片里“焖”,待熟了让大人帮忙掏出来,一口下去,那滋味是绝好的。
2020年后,受疫情影响,本该热热闹闹的中秋变得十分平淡。令伍伟平感到慰藉的是,熟悉的广式月饼在洛杉矶的超市里可轻松获得:广州酒家、陶陶居、美心……口味也丰富多样,甚至连他最喜欢吃的台山冬瓜茸月饼也有。
这几天,当走过街巷拐角那家中餐厅时,飘浮在空气中的紫苏炒田螺气息马上唤醒了伍伟平的记忆:中秋将至。广州人中秋赏月不但吃月饼,也少不了炒田螺。伍伟平打算约上亲朋好友,在自家后花园办一个中秋派对,有烧烤、月饼、中秋水果、红酒与中国茶……月饼他早在几天前就买好了,一盒广州酒家的七星伴月,一盒冬瓜茸月饼。尽管生活在海外,中秋并非当地的公共假期,但孩子们对中秋传统佳节的期待从未减少一分,他们老早就开始讨论邀请哪些朋友来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氛围。
粤港澳大湾区地域相近、民俗相近、人缘相亲、语言相通、文化同源。千百年来,一轮明月照三地,中国人在此赓续中秋望月最重要的节庆主题——团圆。文化认同凝聚人心,从穗港澳出发,广府人的足迹遍布五大洋,又有了“全球同度团圆节”的盛况。
从油纸、纸袋,到马口铁盒,再到环保的降解纸盒;从传统广式蛋黄莲蓉月饼,再到奶黄月饼、冰皮产品、榴莲月饼……中秋节必备的广式月饼扎根于人们的味觉记忆,展示着三地同根同源、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蓝图已经绘就。将来,越来越多人也许会像曾应枫、关同学、刘星、伍伟平一样,在皓月当空时,给身边人讲述大湾区的中秋故事、全球华人的故事。
广州日报、香港星岛日报、澳门焦点报联合出品
【版权声明】
《读懂广州·粤韵周刊》为广州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版权与合作*ddgzyy2022@163.com;电话020—81883458
出品/江永忠、许芳
策划/关雅文、冯镜明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幸、曾繁莹,星岛日报徐维东,澳门焦点报范益民、陈溥森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幸、曾繁莹、庄小龙、骆昌威、廖雪明,星岛日报徐维东,澳门焦点报范益民、陈溥森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