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吃沙茶面是在同安(是的,同安为我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一中门口的小吃店,一碗面三块钱,跟去食堂吃饭差不多,有时候吃腻了米饭,就到门口打打牙祭。一开始不敢点沙茶面,看它表面浮着一层鲜艳的红油,怕辣。每次都点清汤面,两块钱,一把“湿面”(碱水油面)几根青菜,装在不锈钢小盆里,稀里呼噜吃着,大大的满足。后来在舍友的带动下,慢慢也敢尝试了。有天中午放学后,饥肠辘辘的我们正埋头吃面。隔壁桌先吃完的同班男同学付钱时,大手一挥,对老板说:那桌的钱也一起结了。把我们几个感动坏了。
我们这代人都是看着台湾的电视台长大的,台湾引进翻译的日本卡通,吴宗宪的综艺节目,翻拍自日剧的台湾偶像剧……以至于我上了大学,发现舍友们忆当年说的是啥我都听不懂,什么董浩叔叔,大风车,金龟子……在我们这群闽南80后里,吴宗宪和康康承包了我们少年时期的大部分笑点,那时候男同学的口头禅是“小明在一次车祸当中……”而我们班正好有个小明,不是外号,就是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小明。虽然节目里并不存在的小明当选为“本年度最凄惨的小朋友”,但我们的小明却是“团宠”(当时还没“团宠”这个说法,非要说,那就是“吉祥物”)。正好,小明的姑婆在离学校不远的马路边开了一家沙茶面店,我们班同学就经常三五成群去“包场”。小明戴着黑框眼镜,瘦瘦小小的,有时候也去帮忙,安静地端面,安静地笑着。
我们站在灶台边点餐,一口大锅在灶台上沸腾,橙色的浓汤冲开厚厚的红油,把雪白的鱼丸金黄的炸豆腐逗弄得上下翻滚。那时候不像现在有那么多配料可选,我们一般就是选标配,鱼丸豆腐。豪气一点的同学加个“肉茸”就是顶配了。点好后,自己去消毒柜拿木筷子瓷勺子,蓝色的塑料凳子,长方形的折叠桌子。那时候也没手机玩,大家都仰头伸长脖子看墙上的小电视,平时都是播阿婆们喜欢的电视剧。一到特殊时期,比如世界杯,我们班的男同学会抛开绅士风度占据电视机底下最佳位置,眼睛盯着电视,手里的筷子也不闲着,往嘴里送面,常常会因为太激动被呛到,还要辩解一下:哎呀,今天的汤是不是比较辣。
其实吃沙茶面要有仪式感的,不然真的会辣到。面端上来了,最诱人的是那块方方正正足足有半个手掌大的炸豆腐,原本金黄酥脆的外皮在沙茶汤里浸泡熬煮,已经吸饱了汤汁,被阿婆细心用剪刀剪出一个十字架,露出雪白柔嫩的内心,让人无法抗拒。你一定会拿起筷子直奔豆腐的怀抱,不,先忍一忍!请先拿出略显粗笨的粗瓷勺子,舀一勺泛着油光的汤,抿一口,细细品尝,花生酱的浓香,沙茶的微辣,还有各种神秘的配料组成一颗颗小炮弹肆意轰炸你的味蕾,让你对闽南清淡饮食的印象轰然倒塌。接着,拿出筷子,把碗底被配料压实的面挑松,让每一根面条都裹上浓郁的汤汁,从略带苦涩的碱面蜕变成Q弹爽口的沙茶面,就只是一勺沙茶汤的距离。现在,“开光”仪式完成,可以大块朵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