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杂粮窝窝头做法,八宝杂粮窝窝头

首页 > 美食 > 作者:YD1662022-11-20 23:32:13

八宝杂粮窝窝头做法,八宝杂粮窝窝头(1)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于大都市的人,大多看过“收租院”、读过“三条石血泪史”、观过“白毛女”、听过码头工人说家史,还有就是吃过“忆苦思甜饭”。

城里人要吃到拷贝不走样的“忆苦饭”不太容易;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大家一起去啃“窝窝头”。

那时,“窝窝头”是粗粝食物的代表之一。

梁实秋先生对于“窝窝头”的态度十分鲜明——“总而言之,窝头是穷苦的象征”(见《窝头》,下同)。

这是毫无疑问的。

《清末民国讽喻联集》里有一副对联:“别家过年二上八下;我家贺岁九外一中”。其中的数字,都是指手指头。“二上八下”,是包饺子的手势;“九外一中”,则是捏窝头的手势。

吃饺子还是吃窝头?贫富之分,尽在不言中了。

对于那些相比农村里的人已经算是“锦衣玉食”的城里人来说,“窝窝头”跟高庄馒头肯定不在一个档次,即使是采用已经磨得很细的玉米粉,或者再掺点黄豆粉和小米面。可是,城里头缺少那些制作“窝窝头”的基本材料。于是,主其事者便往“富强粉”里匀些砻糠凑合,捏成一团,效果以令人咽不下喉咙为上限。

其实,这是对“窝窝头”的“不尊重”。

这里的“不尊重”,不光指食材,还指形状。

谈到“窝窝头”制法时,梁实秋先生来劲了:“面和好,抓起一团,跷起右手,大拇指伸进面团,然后用其余的九个手指围绕着那个大拇指搓搓捏捏,使成为一个中空的塔,所以窝头又名黄金塔。因为捏制时是一个大拇指在内,九个手指在外,所以又称‘里一外九’。”

这个描述是极好的。可不是嘛,如果没有做成“中空的塔”的模样,怎么能叫“窝窝头”呢?小姑娘两腮各有一个凹陷的窝,我们管它叫酒窝;倘若没有这样的凹陷,看上去只是隐约有点不平整,那是疤!

当然,梁先生说的是从前,是在他生前看到的情况,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早,不会错的。绝大多数情况,“窝窝头”确实是穷人果腹的主食。

那么,“窝窝头”在“从前”,就一定是穷人的“专属食品”吗?

知堂《窝窝头的历史》一文,引李光庭(乾隆六十年举人,后任内阁中书、湖北黄州知府)所著《乡言解颐》卷五中载刘宽夫《日下七事诗》,提到了“爱窝窝”,边上有个小注:“窝窝以糯米粉为之,状如元宵粉荔,中有糖馅,蒸熟外糁自粉,上作一凹,故名窝窝。田间所食,则用杂粮面为之,大或至斤许,其下一窝如旧而复之。茶馆所制甚小,曰爱窝窝,相传明世中富有嗜之者,因名御爱窝窝,今但曰爱而已。”这里的“窝窝头”,哪像只是穷人吃的?至于慈禧喜爱吃的“窝窝头”,那就更绕不开了。

知堂在写于1956年的《南北的点心》中又说:“……此外则有大块粗制的窝窝头,与‘仿膳’的一碟十个的小窝窝头,也正是一样的变化。北京市上有一种爱窝窝,以江米煮饭捣烂(即是糍粑)为皮,中裹糖馅,如元宵大小。”可见,“大块粗制”与“一碟十个”、江米(籼糯米)与玉米粉是同时存在着的。对于那些消费者,我们无从泾渭分明地厘定其贫富。

“穷人”与“窝窝头”的联系,放到现在,难免更加不着边际:饭馆餐厅里卖“窝窝头”的、吃“窝窝头”的,显然并不见得都是愁面苦脸的穷人哩。对不对?

如今,餐馆售卖的“窝窝头”,不是如北京“仿膳”的袖珍窝窝头——甜咪咪,黄渣渣,小巧玲珑,就是如鸟食罐的“窝窝头”——“窝”里被酿入各种菜肴,干菜蒸肉丁、辣椒丁炒肉糜、八宝辣酱、炒鳝糊、蟹粉、火方……像菜又像点心,味道相当好,营养也不错。

有趣的是,梁先生宅心仁厚,时刻担心“窝窝头”会对“穷人”造成伤害:“北方每到严冬,就有好心的人士发起窝窝头会,是赈济穷人的慈善组织。仁者用心,有足多者。但是嗟来之食,人所难堪。如果窝窝头会,能够改个名称,别在穷人面前提起窝头,岂不更妙?”

然而,时代毕竟不同了,一味纠缠,认死理儿不管用。殊不知梁实秋先生以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而名闻遐迩,莎翁有出戏叫什么来着?对,《无事自扰》(Much Ado About Nothing)!(西坡)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