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蓬豆腐”,相传为乾隆下江南时由一位御膳房学徒创制。此菜口感滑嫩,味道鲜美,是一道值得品尝的苏州美味。
乾隆曾经六次下江南,每次都会去苏州小住几日。在这里,他喜欢一处园林,名叫“狮子林”。于是,他先拨款13万两银子在圆明园中的长春园内仿建了狮子林,后又花7万两银子在承德避暑山庄仿建了狮子林。可以说,乾隆皇帝对苏州狮子林的喜爱到了痴迷的程度。
狮子林内景
据说,乾隆第三次下江南的时候,又来到了苏州的狮子林。看到园子里的池塘中有白里泛红的荷花、绿绒般荷叶和随风摇摆的莲蓬,龙颜大悦,随即便令管事太监,安顿众人,要在狮子林住上几晚。
管事太监忙完后,问还在赏荷的乾隆晚上的御膳如何安排时,他随口说道:“朕今天想吃一桌‘荷花菜’。”
管事太监马上告诉了随行的几位御厨。御厨们一合计,才能做“荷叶粉蒸肉”等二三样与荷花有关的菜,所经距离乾隆说的“一桌‘荷花菜’”样数上还不够。最主要的是,乾隆每次出巡都希望吃到几种从来没有吃过的美食,这可如何是好?
无奈之下,众人只得找来当地有名望的厨子一起想办法。这才把一桌“荷花菜”筹备了个差不多。但是,唯独缺少一道创新菜。
正在大家为难之时,一位御膳房的学徒站了出来,怯生生地说道:“小的会做一道小菜,不知道能不能行?”
御厨们此时也顾不了那么多,就让他赶紧做。
莲蓬
只见这位学徒将豆腐用刀拍碎,放进一只像莲蓬形状一样的瓷杯里,再加入肉末、虾仁、干贝等,又放了一点调料搅拌均匀,然后在豆腐末表面嵌上一粒粒青豆,放入笼屉中蒸制。
蒸熟后,这位学徒把小刀沾水后,小心翼翼地用小刀把豆腐从瓷杯中完整取出,放入盘子里,只见蒸好的豆腐末在那几颗青豆的衬托下,俨然就像一个莲蓬,十分好看。接着,他又将高汤倒入炒勺,加火后煮开,用淀粉勾芡,将芡汁淋在这个豆腐“莲蓬”上。
这道菜做好后,御厨们试着吃了几口,都认为这道菜样式和味道不错,也有新意,决定采用,并起了个名字,叫“莲蓬豆腐”。
晚上来临,御厨们做的荷花菜一道道上桌。乾隆逐一品赏,总觉得没有让他满意的新菜。正在这时,“莲蓬豆腐”上桌了,乾隆一看这道菜的造型,眼前一亮,就吃了起来,有一种他没尝过的味道,立即问:“这道菜叫啥名?是谁做的,这味道可不像是御厨的手艺。”
这时,御厨领班赶紧跪下:“启禀皇上,此乃御膳房学徒所为,菜名叫‘莲蓬豆腐’。”
乾隆一听,随即召见这位学徒。当他看到这位学徒的时候,不禁感慨:“真的是后生可畏啊,年纪轻轻居然能做出这么美味的菜,这一桌子的美食都不及你这道菜,口感清香,入口绵糯,鲜美异常,朕多次下江南,未曾吃过今日这般美味的食物啊!”于是,就重赏了这位学徒。
莲蓬豆腐
晚膳结束后,乾隆兴之所至,又御笔一挥,写下了“莲蓬豆腐沁心脾”七个大字,命人赐给这位学徒。
他领了乾隆的墨宝,回到家裱好挂在了自家屋内。
乾隆回到京城后,多次想起“莲蓬豆腐”这道菜,命御厨为其烹制,但是无论怎样做,无论谁做,都不合乾隆的胃口。于是,乾隆下旨提拔这位学徒为御厨,在御膳房专门烹制这道菜。由于乾隆对这道菜的特别喜欢,后来,这道菜就被列入满汉全席的菜单。
这位御厨年纪大了后,回到苏州老家。把这道“莲蓬豆腐”的做法传授给自己的侄子。
后来,他的这位侄子凭借这道菜在苏州有了名气,还开了饭馆,里面醒目的地方,就挂着乾隆御赐的那副字——“莲蓬豆腐沁心脾”。
此后,这位御厨又对“莲蓬豆腐”的做法多次改良后,使这道菜有了多种样式,味道更加鲜美。
直到今日,“莲蓬豆腐”依然是苏州美食的招牌菜。您若是出门游玩到苏州,这道菜值得去品尝。